华夏生生医学论痛经
【 寒冷会加重痛经吗 】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或出现胃肠道反应,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 “经行腹痛”。
【 把健康带回家 】
本病已严重影响了当今大多数女性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解痉止痛药、避孕药、激素等药物对抗处理(原理就是麻痹或者抑制神经掩耳盗铃,就是止痛根本不是治病,就是在掩饰加重病情),以及神经切除术、子宫或病灶切除术等手术对抗方式(西药对抗不起作用,西医没有办法只能切掉就是迫害人体),一切都是西医对于痛经对抗手段根本不是治病更无法治愈痛经,但副作用会引起头痛、乳房疼痛、疲倦、激素依赖、肥胖、内分泌紊乱等副作用,失去子宫提前早衰,子宫切除导致引发并发症导致死亡。
华夏生生医学(中医)治疗本病的历史悠久,具有疗效显著可以治愈、无副作用、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
【 国医的精诚力量 】
痛经的病因病机
华夏生生医学(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主要有七情、饮食劳倦、六淫等,病位在冲任与胞宫。
病机总括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证重在明辨虚实寒热。
1 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收引,克于胞宫,血液凝滞,以致瘀阻冲任,血液运行失常,“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诸病源候论》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妇人大全良方》说:“痛经或因于寒、或因于气滞、或因于血瘀者……因于寒者,温经汤治之。”
2 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烦躁郁怒,肝郁气滞,导致血瘀于冲任、胞宫,不通而作则痛;若血瘀日久,又可导致气滞,两者相互为因,最终形成气滞血瘀的病机,使腹痛发作。
正如张璐在《张氏医通·妇人门》中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胁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加重。”
3 湿热蕴结
素体湿热内蕴,或外感湿热之邪,蕴于胞中,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有诉:“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或因热滞……”
《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云:“…小腹热痛,出白物如精……宜治肝经湿热。”
4 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或大病久病或失血过多,气血不足,胞脉空虚,经期或行经后气血亏虚益甚,“不荣则痛”,发为痛经。
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
5 肝肾亏损
素禀虚弱,或房劳多产,或久病大病,导致肝肾亏虚,精亏血少,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
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云:“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清代黄元御 《四圣心源》中又云:“经行腹痛,…其痛在经后者,血虚肝燥……”。两者明确提出了肾虚、肝血虚是痛经的病机。
临证所见,痛经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常非单一因素所致,只有进行全面分析,准确辨证,方能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