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2月,张学良与杨宇霆关系紧张,他希望妻子于凤至与杨的三姨太结为干姐妹,化解矛盾,却遭到杨以“行辈不对”的拒绝。虽然张学良因“不抵抗政策”被批评,但西安事变中的国共合作让他赢得了“民族英雄”的称号。然而,对于射杀杨宇霆,他始终心存悔意。
杨宇霆是张作霖生前最信任的人,可左右决策。张作霖去世后,杨对张学良态度傲慢,让年轻的少帅很不满。尽管如此,张学良起初并未立即对付杨,而是忍耐着,但杨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多次不给张学良面子。
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成为东北的领导人,下决心推行东北易帜,却遭到杨宇霆的强烈反对。杨主张保持东北的独立,以便在中日之间周旋。为缓和关系,张学良安排妻子与杨的夫人接触,暗示两人共同承担责任。然而,杨宇霆自视甚高,即使在寿宴上,对张学良的友好示意也不理睬。
1929年形势发生变化,杨宇霆试图通过东北铁路督办公署控制交通,提名自己的亲信常荫槐为署长。杨的咄咄逼人让张学良忍无可忍,若不采取行动,他将失去一切。他先以就餐为借口拖延签字,私下里却决定除掉杨。
晚餐后,张学良掷了六次硬币,全都是“杨宇霆该死”。果然,杨和常荫槐返回后,被张学良派去的士兵当场射杀。张学良随后对外宣布事件仅涉及杨和常,未扩大清洗,事态平息。这一举动展示了他的果敢,增强了东北军的服从。
然而,射杀杨宇霆未能阻止局势恶化。两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放弃了东北,引发广泛争议。许多人认为,如果杨宇霆还活着,东北或许不会那么轻易沦陷。即便如此,东北军的实力早已下降,恐怕也难以抵挡外敌入侵。张学良的选择历经岁月,仍然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