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 回纥与唐朝的特殊关系初步确立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回纥“始来朝,献方物”,正式开启唐与回纥友好往来的序幕。 此后,回纥在接受唐王朝管理、协助唐廷平定内乱、发展绢马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密切、全面的良性互动关系。
公元7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自请改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
在古代,“甥”并非专指我们今天所称的外甥,姑姑、舅舅的孩子乃至女婿、外孙也都被叫作“甥”;“舅”也不专指舅舅,我们今天所称的岳父和公公,古时也称会作“舅”。因此,“甥舅”关系是唐代和亲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达亲密之谊的形式。
唐代回纥与内地的和亲始于“安史之乱”。唐肃宗为了征兵平定安史之乱,主动向回纥遣使和亲。回纥与唐朝一直和睦往来,也希望以和亲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公元756年,回纥葛勒可汗磨延啜把毗伽公主嫁于唐朝敦煌王李承寀。
毗伽公主此次入塞和亲开启了唐与回纥和亲的先河,此后,多位唐朝与回鹘的宗室公主先后走上了和亲之路。在两地牵缠的姻亲关系中,她们有如技艺高超的绣娘,在穿针引线中使双方成为“甥舅”关系,织就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锦绣华章。
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武义成功可汗派首领和将军,带着丰厚的贡品前来唐廷提亲。 第二年,可汗的妹妹骨咄禄毗伽公主又带着千余人的迎亲队伍前来,聘礼中仅马匹就有数千之多,连唐德宗都觉得声势过大。武义成功可汗因唐朝答应了亲事,自称是唐天子的半个儿子:“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并承诺如果唐朝认为谁是大患,他会去除掉它。
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喀喇汗王朝遣使北宋,称宋神宗为“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对两地的甥舅关系十分认同,表达了对宋朝的“倾心相向”。尽管唐朝以后,中原王朝并没有和回鹘诸政权之间达成真正的和亲。但是,唐代和亲所形成的亲切记忆却在随后的时代中渗入回鹘民族的意识,乃至政治基因中,进而以政治性的“拟制血亲”强化与内地王朝的关系。中原王朝也乐于承认并强调这一继承自前代的美好回忆,以浓郁的亲情色彩丰富与各个回鹘政权的交往内容,并将中央王朝的影响持续扩大到西北河西走廊,直至新疆。
尽管回鹘自身经历了大分裂、大迁徙,文化的大变迁,但是中华的历史记忆和心理认同并未因此而磨灭,相反,以中华自居的观念正是经由回鹘民族迁徙而再度深入新疆地区。可以说,代代相续的甥舅之谊既是回鹘与中原密切联系的有力证明,也是回鹘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