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国际主义英雄,虽然是外国人,却将自己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中国。许多人知道他高尚伟大的精神,却鲜有人了解他为何选择来到中国,为何为中国人民倾尽全力。
白求恩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冒险精神与叛逆性格。虽然家教严格,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认为自由是属于每个人的。他不仅叛逆,学习上也异常出色,顺利进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白求恩毅然参军,成为加拿大第一师战地救护队的担架员。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每天面对无数伤员,使他深感救治穷苦大众的重要性。尽管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战后他迅速振作,成为加拿大的胸外科专家,攻克了医学难题,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应用于患者,造福了众多人。
1937年,通过陶行知先生在医友晚会上对中国抗战的呼吁,白求恩被深深打动,萌生了支援中国的念头。第二年,他带领医疗队来到中国,尽管受到了国民党的优待和高官厚禄的招揽,但他失望于他们的政治策略,只希望深入基层,救治伤者。
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白求恩与周恩来总理接触,并受邀前往延安。到达延安后,他迅速投入工作,大力提升当地的医疗条件,从医院建设到设备改进,再到培养医疗人才,显著改善了医疗状况。他坚持要求前往战地一线救援,虽然起初受到我军的劝阻,但最终还是如愿以偿,随部队前往晋察冀边区。
在晋察冀,白求恩迅速展开行动,不分昼夜地救治伤员,短时间内完成了数百例手术,甚至开创了战地输血的先河。他的无私奉献和使得“白求恩精神”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人民永久的感动与怀念。
白求恩在中国的岁月里,从未离开医者岗位,将一生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