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带了一个“黑匣子”,当晚他得意地向周总理显摆。周总理表面漫不经心,实则极为震惊,事后立即找来有关人员。 1974年,周恩来总理在深夜写下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批示。 这一批示被后人称为“5·19”批示。 尼克松访华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亨利·基辛格和他的随行团队已经到达北京。 一个关键议题是如何通过卫星传输尼克松访华期间的电视和电讯。 白宫发言人齐格勒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希望通过通信卫星实时转播尼克松行程的请求。 此时,尼克松总统对这项技术极为重视。 面对这一需求,周总理委托熊向晖向美方提出三点要求,确保国家主权的同时,要求美方为中国政府租用一颗卫星,租期为1972年2月21日到2月28日; 其次,明确在租用期间,这颗卫星的所有权属于中国,任何使用都需事先申请并经过中国政府同意; 最后,租用费和使用费的具体数额要合理。 齐格勒对此感到震惊并深感佩服。 1972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悄悄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 飞机上,一个名为“黑匣子”的集装箱中装的是一套微型活动卫星地面站。 通过这套设备,美国能够在尼克松的每一个行动中实时收集信息,并通过通信卫星将其传送回美国。 周恩来在尼克松访华的过程中,偶然注意到了这件神秘物品。 当尼克松介绍这套设备时,周恩来表面上依旧保持冷静,但他对这套设备背后的科技与影响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一次宴会上,尼克松提议将这套设备留给中国。 周恩来回应称,最好是能将其购买过来。 最终,这套设备在尼克松离开中国时被正式出售给中国,留在了北京电信管理局。 几位年轻的邮电学院毕业生黄仲玉、林克平和钟义信三人,在看到“黑匣子”之后开始关注中国卫星通信的现状。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黄仲玉便意识到通信卫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四年过去了,通信卫星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黄仲玉找到了邮电部部长钟夫翔,提出了中国应独立研发通信卫星的建议。 在得到支持后,黄仲玉与钟义信、林克平共同商讨如何将这一建议传达给国家领导人。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将信件通过机要渠道送到周恩来手中。 1974年,周恩来总理终于收到来自这三位年轻人的建议信。 他在详细阅读信件后,立刻开始调查卫星地面站的相关情况。 当了解到美国的卫星地面站仍在北京时,周恩来进一步关注起这一项目的推进问题。 在处理相关事宜时,周恩来指示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卫星通信的规划,并将该项目纳入国家重点计划。 周恩来在批示中指示成立一个由各大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并明确提出了对通信卫星项目的进一步部署。 然而,周恩来在完成这一批示后,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被迫住进医院,再也没有回到工作岗位。 随后,李先念等领导人在收到批示后,立即启动了相关的讨论和规划工作。 通过高层的重视,中国的卫星通信工程得以快速推进。 1974年,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委共同起草了关于通信卫星发展的报告,并提交给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军队进行修改。 至1975年,报告在中央军委第八次常委会上得到审议,会议由叶剑英主持,邓小平出席。 经过热烈讨论,报告获得批准,并迅速提交毛泽东审阅。 尽管毛泽东因白内障未能正常工作,但他依然坚持亲自做出批示。 随后,报告获得中央批准,正式启动“331工程”。 1983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正式准备发射。 那时,卫星和相关的技术设备从北京出发,跨越数千公里,直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涉及到卫星、火箭、发射场等多个环节。 为了使卫星能够顺利到达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科研人员必须解决从卫星的减重到姿态控制系统,再到开发新型火箭的问题。 此外,由于卫星发射的特殊要求,必须建设一个纬度更低的发射场。 1984年,东方红二号的首次发射未能成功,虽然卫星本身各项系统正常工作,但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大家立即投入了第二颗卫星的准备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第二次发射终于成。 卫星进入轨道后,意外地发生了温度过高的问题,导致电池几乎过热。 科研人员紧急调节卫星的姿态,减少充电电流,并且通过控制太阳能电池阵与电池之间的匹配,成功避免了危机。 最终,卫星恢复正常工作。 1984年4月,卫星通过电话通信成功地连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领导。 参考文献:[1]梁晋,薛武军,殷勤策,龚原斌.采用移动卫星通讯技术的列车自动报点系统[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3,12(1):43-46
1972年,尼克松访华带了一个“黑匣子”,当晚他得意地向周总理显摆。周总理表面漫
烟火人间诗
2025-02-17 17:30:11
0
阅读:3827
心境平和
向伟大的革命先驱,伟大的老一辈领导集体,致以崇高的敬意!
星际不争
伟人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