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坐稳天下后,大方地对张良说:“你的功劳最大,朕封你为三万户侯,全国上下地方随你挑!”刘邦以为张良会感谢自己,可没想到,张良却连连摆手拒绝道,“这万万使不得,臣实在是受之有愧!” 朝堂之上,众人目光殷切的望着刘邦,天下大定后,紧接着就是要给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们分封了,多年来的出生入死为的不就是这一刻。 身居高位的刘邦目光环视着下方的臣子们,他们各个都立下大功,有深受他倚重爱戴的,还有让他讨厌但是功劳高的,如何分封他们是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张良是他打天下时的大功臣,智慧谋略上乘,常为自己分忧解难,应该好好奖赏他一番,刘邦开口就封赏他三万户侯,还任由他挑选想要的地方。 此话一出,其他臣子都羡慕的盯着张良看,寻常人哪里有能随便挑选的权力,更别说这可是三万户侯,拥有这么多财富,荣耀千代啊。 谁知张良听后脸上并没有多少喜色,反而弯下腰拒绝了刘邦的封赏,旁边人听到这话都大惊小怪起来,怎么还有人主动拒绝封赏的啊,其实这恰恰是张良的性格和高明之处。 张良对于金钱地位这些并不是特别看重,因为他出身贵族世家,若不是后来国家被秦国所灭,那么他按照预定的道路来走,宰相之位都能收入囊中。 所以他跟随刘邦并不是为了以后在论功行赏时,给自己谋求好处的,他是看刘邦这个人还不错,两人有着差不多的目标,加上他对刘邦的性格有着清晰的认知。 平时共同打天下,称兄道弟,分的没有那么清,可现在刘邦坐上了皇位,想要他还按照从前的想法对待功臣们显然是不可能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刘邦对他的封赏有一半是真心,一半是在考验他,如果张良真的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那么刘邦心里面可能又会觉得不得劲,渐渐地就会疑神疑鬼,觉得张良是不是有不轨之心什么的。 张良是个谋臣,虽然辅佐刘邦一路登上皇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打仗的都是上阵杀敌的将军们,军功显著的不在少数,但是刘邦对于他们的封赏却没有像对张良这般大方。 这样很容易引起这些人对张良的嫉妒之心,时间久了就有可能给他找绊子,这对张良来说是不值当的,他本就不是为名利而来,若是引发一连串糟糕后果,那还不如开始就直接婉拒。 张良对于人性有着清晰的认知。当初在封赏的时候,因为需要慎重考虑,所以并不是一下子全都封赏完毕的,刘邦先是给自己最器重最喜爱的大臣进行了封赏,其他人都稍往后排排。 这一排就让人心里感到不安,于是就三五成群聚在一块,悄悄议论着该如何封赏,又或者谁谁立了那么多功都没有封赏之类的,聊着聊着内心难免感到不平衡,对刘邦产生不满的情绪。 刚开始的时候,刘邦对此一无所知,他随心所欲惯了,最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却不知道这样可能会让底下人产生怨怼。 于是在看到这群人背着自己说小话的时候,他曾好奇的询问过张良这些人都在讲什么。 张良自然知道那些人心中的担忧,同时清楚如果将他们所说之事告诉刘邦,极有可能让他产生不悦,于是专门往夸张的说:“他们商议谋反呢,陛下。” 这可把刘邦吓了一跳,他才刚坐安慰这个位置,怎么就有人要把自己给拉下来啊,张良就给他分析了分析。 您看您,封赏的时候挑的都是自己喜爱的,杀的都是您有仇怨的人,所以剩下的人不就担心您会因为以前的过失而怪罪他们,不给他们封赏,所以才聚在一起想办法呢。 刘邦换位思考觉得是这个理没错,若是自己有个这样的主上,确实会有同样的担心,而且封地总共就那么多,赏完了就没了,最后啥都没落到的话,肯定不干啊。 看到他在反思,张良趁机提出解决问题,平时大家都知道的,他最讨厌的人是谁,那就先给那个人封赏,这样大家一看不就安心了。 刘邦按照他说的那般做完后,果真让其他人心中大定,不在私下妄议,这也让他愈发的倚重张良。 可惜张良后来极少掺和到皇家朝廷的事情中,闭门不出安心过自己的生活,直到病逝。 参考来源: 刘邦坐稳天下后,对张良说:“你功劳最大,封你为三万户侯,全国随你挑”然而,张良却拒绝道,“这万万使不得,臣实在是受之有愧!” 海峡导报
刘邦坐稳天下后,大方地对张良说:“你的功劳最大,朕封你为三万户侯,全国上下地方随
赢梯说事
2025-01-17 18:45:59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