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蔚来的智驾】关于nio的智驾,双方粉丝一直在攻防对垒。我尽可能在大

德鲁大叔的车 2025-01-17 18:32:45

【聊聊蔚来的 智驾 】

关于 nio 的智驾,双方粉丝一直在攻防对垒。

我尽可能在大家都趋于稳定状态后来分享一下,我觉得既然大家隐晦和不隐晦的都在喷,那我们索性把这个事给打开。

结论是:nio 的智驾体验目前的阶段就是滞后的。

我们也不用去用各种视角话术去证明,这件事是不对的,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个结论没问题。

但我个人依然认为,智驾的评价标准在越发复杂化,不管是对技术还是『用户体验』,它如何跳脱出单一的个体视角,从工程和用户价值去看这个系统的优缺点我认为会更有意义。

之前我们一直常说,智驾的技术其实对于普通用户、专业媒体,最多只能通过少量公开资料去判断和报道着一些不那么准确的信息。

简单一句话:技术除了具体的工程人员,外部其实很难说出个一二三。

那我们只能把视角拉回到 用户体验,之前我们一直在说,智驾会有一个交替领先的规程,螺旋式提升。

这个观点其实一直被称之为:巧辩。

因为当你不太行的时候,你解释这个确实相对徒劳,但今天我们依然要把这个扒开来看。

我们究竟用什么的一种态度去看待智驾,理想在 2022 - 2023 年阶段,整个智驾几乎是被按着摩擦的。

但我们会发现比较有意思的是,大家对于它端到端之后的能力,清一色给出了 较好 的评价。

从被摩擦到较好评价,这个过程则是改变技术架构后带来的结果,我们必须承认理想这波非常厉害,果敢、坚决。

到了 nio 这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视角去看:

1、企业内的转身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不知道大企业怎么样,我都知道技术架构的变化,也会推动组织结构的变化,但组织架构我不认为调整起来更简单。

我没干过大规模公司,我可以说说我们自己这个小团队,我们有两个业务,一个是产业峰会,偏 B 端产业五服务;另一个是媒体业务。

老粉对我们比较熟悉的应该是我的媒体业务,我们最开始是以图文为主,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也必须做视频的时候,我遇到一个纠结点,是否停掉图文全面视频化。

我直接说结论,我第一年把图文几乎不写后,视频的推进也并不顺利的情况下,我们的业务直接掉了 40%。

然后,我们又重新拿起图文,然后慢慢推进视频化,我们的业务又慢慢回归到了正常和有所增长。

这个案例并不是想表达,视频要不要做,而是还是,但需要方法和时间。你不用抬杠说,你再坚持坚持视频就可以了,多优化脚本,做好制作。

我必须强调,你在当下那一刻你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当你的业务狂掉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感触。

所以其实,调整一定会调整,但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说那为啥人家能这么快,还是那句话,类比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如果别人来一句,为啥同样的工作你做这么差是一个道理。

李斌一定经历过 思考 — 认同 — 决定 — 行动。

这还是组织上的调整时间。

2、技术到底往哪里走?

大家一直在用 端到端 去评价 nio 的架构切换,但如果你关注就知道:

- 规则 — 端到端;

- 端到端 — 世界模型

这是行业里很多企业给出的架构变化发展趋势,理想、华为、小鹏 、momenta 、元戎,跟住了 规则 — 端到端 这个阶段。

那 nio 有没有可能直接去做 第二阶段,做 端到端 — 世界模型 这个阶段呢?

我并不清楚,因为在 nio 内部把端到端和世界模型区分的不是很明显,但技术上,这两个天差地别。

技术区别分析,我们下次写,这次主要是想说,大家还是要站在一个更高视角去看这个事,交替领先会变成常态,体验大同小异也会是一致的。

不管是端到端 还是 端到端 + VLM 其实都是增强了规划能力,而 VLA 或者世界模型才会让 怎么开车 更好变得更加强大。

关于技术这一趴是我个人的猜想,我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角度,蔚来其实可能是直接跨过 端的端 而上 世界模型。

但我不太认同的是,拿 nio 研发的支出去作为 battle 点,我准备做 12 期 nio 12 大技术栈的视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0 阅读:1
德鲁大叔的车

德鲁大叔的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