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叫不叫耐心资本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认知和共识!
关于行业的分析是准确而客观的:
--
“我们已经从美国和全球的经验上看到了商业的可行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航天强国,所对应的市场潜力是毋庸置疑的。”浦槟岩打了个比方,“火箭就像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成后可以搭很多东西上去,卫星只是目前商业闭环最清晰的链条,太空挖矿、太空旅行同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浦槟岩表示,商业航天由于产业链条比较长且复杂,单一环节实现盈利的周期确实会长一点。但实际上,对投资机构而言,并不一定以企业盈利来看投资的回报周期。只要企业一直往前走,不断突破边界出现新的里程碑,建立竞争壁垒,企业的整体价值就会逐渐提升,无论是体现在估值上还是合理的退出路径上。
赵论语将商业航天的商业闭环划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其中,“小循环”指组网基建环节卫星需求、火箭需求以及二者之间供应链的循环,“大循环”则是组网之后在C端或B端的变现。赵论语认为,卫星互联网建设的紧迫性要求组网环节加快,同时市场化供给已经基本上接近准备好的状态,预计行业将加快发展。
将视野转向国际,SpaceX在星座组网及重型火箭产品的研制上仍相对领先。谈及中美商业航天的发展差距,除了SpaceX发展较早以外,浦槟岩认为,美国对于企业中早期的失败,以及对企业研发和订单的支持都有更高的包容度。
另一方面,赵论语也表示,因为比较优势的不同,中美在产业发展上节奏不一定一致,例如在发展早期美国会快一点,到产业化阶段我们会快一点。“还有政府、市场、机构等各方共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在共识达成后,资源‘饱和式投入’一旦形成,我们还是能很快(发展起来)。”赵论语补充道。
无论如何,中国商业航天已站在规模商业化的重要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