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数码团 2025年,车企往哪卷?
车企给出的答案是人形机器人。
一类“造人”的本质目的还是造车。从工业机器人的角度切入,为的是提高工厂造车效率、优化人工成本。
另一类车企的理念和特斯拉接近:把造车的技术升级复用到“造人”上。例如,特斯拉计划开发Optimus在护理、餐饮、清洁、教育等场景的应用。
但是,车企想造人形机器人是一回事,能造又是另一回事。之所以这么多车企入局,还因为有两个特斯拉、英伟达两个外部“推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在即,技术路线逐渐清晰。英伟达的入局,直接提供了算力支持。
技术共通,供应链共享。车企造人形机器人,熟门熟路,在供应链端,车企的很多软硬件能力,可以快速复用,包括自动驾驶软件(如自动驾驶算法)、自动驾驶硬件(芯片、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动力电池等。软件方面,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算法能力,可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
造人形机器人有多少胜算?量产和价格是核心。车企打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场景的思路是:新能源汽车将价格贵但高配的电动车投放市场——研发新技术——用新技术生产低价产品——打开商业化前景”的思路,可以复制到人形机器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