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带病参加,并投出了最关键的一票,70年代,王稼祥遭遇困境,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安排工作,一向不愿意搞特殊的毛主席会是什么态度呢? 那是1972年的5月份,一封特殊的信件放在了周总理的案头,这封信是王稼祥写的,内容也很简单,描述了现状,并请求能回归工作。 原来,在建国之后,王稼祥就进入了外交部门,还担任了第一任中国驻苏联大使,有他在的那段时间,中国对苏联的外交工作总是游刃有余。 可到了1970年,王稼祥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不得不回到北京接受治疗,一晃两年时间过去了,王稼祥的身体也得以恢复,并能够继续胜任工作。 然而,周总理仔仔细细读过信后,却陷入了犹豫之中,他主要有两方面的顾虑,一个是当时的大环境有些特殊,不知道王稼祥能不能胜任,另一个是王稼祥的身体有隐患,因为他的肺部和脾脏都有损伤,如果在工作中再次复发,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怎么办呢?周总理拿不定主意,于是便找到了毛主席商讨,那么问题来了,两人都是怎么说的呢? 带着这封求助信,周总理跟毛主席见面了,并把信的内容一五一十地做了汇报。 在听的过程中,毛主席的神情十分严肃,周总理说完后,毛主席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遵义会议没有王稼祥不行啊,最关键的一票就是他投的!” 对此,周总理是十分认同的,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重要程度不用多说,而这里面关键的一票,甚至就有可能会改变中国的命运,所以说,王稼祥对中国革命是立了大功的。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毕竟王稼祥一心要投入工作,这份热情是值得肯定的。 很快,王稼祥就从疗养院转到了办公室,继续奋斗在了外交事业上。 那么,当初遵义会议上的那关键一票又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1935年初,红军在与国民党军周旋过后,顺利进驻遵义,并且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必须要弄清楚两个现实问题,第一个,过去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失利该由谁来买单?第二个,未来红军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谁来带领着走? 遵义会议上,博古和李德两人依旧没有意识到错误,他们不认为是战术出了问题,反而把失利怪罪到了“寡不敌众”上。 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大错特错的,要知道,红军总共打了五次反“围剿”斗争,而且每次都是以少胜多,怎么到了第五次,毛主席不在的时候就输了呢?还是战术运用不当外加左倾主义严重。 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博李两人的错误,并且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可是呢,由于这两人的地位实在是太高,没有人敢于当面表态。 这个时候,王稼祥果断站了出来,他在共产国际待过,在我党有很高的话语权,而且他对局势分析地特别到位,对毛主席的能力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博李两人的失败原因。 最后,王稼祥给出意见,他说,红军的命运就应该交到经验丰富、有大智慧的毛主席的身上。 接下来的投票环节上,王稼祥带了个好头,第一个给毛主席投了票,如此一来,支持毛主席的人越来越多,会议的结果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下去。 可以说,如果没有王稼祥的挺身而出,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四渡赤水,也不会有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了。
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带病参加,并投出了最关键的一票,70年代,王稼祥遭
叨客文史呀
2025-01-16 15:48:32
1
阅读: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