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张铁生因为交了“白卷”被称为“白卷英雄”,最近几年,他似乎从公众视线

乐语回味 2025-01-16 15:16:15

1973年,张铁生因为交了“白卷”被称为“白卷英雄”,最近几年,他似乎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很少有人知道,晚年的他已经定居在了新西兰,很少再回到国内。   (信息来源:“白卷英雄”张铁生因股票上市身价接近2亿——海外网)   1950年,辽宁兴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迎来了新生命,取名张铁生。   谁也无法预料,这个名字将在十几年后响彻全国,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又迅速陨落,最终在商海沉浮后归于平静。   这就像是一场命运精心编排的戏,剧情跌宕起伏,让人深思不已。   张铁生小时候的生活和大多数同代人差不多,挺普通的。   高考制度中断,他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来到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当时大多数知青的真实写照。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磨灭张铁生对知识的渴望,他始终怀揣着上大学的梦想,在劳作之余,坚持自学。   1973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停滞多年的高考制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启,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而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核”。   张铁生因在生产队里表现得特别出色,所以被选中去参加那个特别的考试。   一边是繁重的集体劳动,一边是备考的压力,时间和精力被无情地撕扯。   考试当天,面对物理化试卷上那些复杂的公式和难题,张铁生只完成了寥寥几道题。   他心情复杂,一不做二不休,在考卷反面给领导写了一封信。   信中,他坦陈了自己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倾诉了因为忙于生产而无法专心学习的苦衷。   这封信就像扔进平静湖水里的石头,一下子波涛汹涌。   《辽宁日报》头版发布了这封信,题为《这份答卷让人深思》。   《人民日报》转发了这封信,还加了编者按,把它看作是两种思想路线的斗争。   彼时,正值“四人帮”当道,他们将张铁生树立为“反潮流”的典型,赞扬他“敢于挑战权威”。   “白卷英雄”的称号不胫而走,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需要指出的是,张铁生并非真的交了白卷,他只是没有完成大部分题目。   这个事实,在当时喧嚣的舆论环境下,显得微不足道。   张铁生考入了铁岭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后来在1975年成为了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员。   他受到了江青、王洪文的接见,一时风光无限。   命运的礼物,其实背后都有代价。   张铁生的“成名”,也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轨迹。   比如历史学家沈志华,当年他报考清华大学,成绩优异,却因为“白卷事件”后政策的变化而落榜。   1976年,“四人帮”倒台,政治风向骤变。   曾经的“英雄”瞬间变成了“罪人”,张铁生被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并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从云端摔下来,那种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难受。   在辽宁省凌源监狱,张铁生经历了漫长的服刑岁月,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高墙之内,他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曾经的光环,只剩下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1991年,张铁生刑满释放。   彼时,他已经四十一岁,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出狱后的生活,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坐了很长时间的牢,他跟社会有点脱节了,再加上有过案底,找工作挺难的,到处都碰壁。   他甚至不敢与人过多交流,害怕别人认出他,害怕别人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为了养家糊口,张铁生不得不放下“白卷英雄”的包袱,四处打工。   他换了好几份工作,可因为特殊情况,总是干不长。   最近他过得挺糟的,心里头挺烦,感觉挺没方向的,挺不是滋味的。   在打工的过程中,张铁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名字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他并不想利用这段特殊的经历来获取利益,他只想脚踏实地,重新开始。   尽管如此,他的才能和努力依然无法被掩盖。   他所在的部门业绩突出,这让他在公司里崭露头角,但也引起了老板的忌惮。   最终,他选择主动离开。   离开公司后,张铁生决定自主创业。   与其寄人篱下,不如自己当家作主。   他挑了自个儿懂得的饲料行当,跟朋友合伙开了家叫“天地饲料”的公司。   创业路上充满挑战,但他眼光独到,毅力惊人,硬是让公司慢慢发展壮大。   他通过降价等手段,很快打开了销路,产品在各地都卖得不错。   随着公司业绩的不断攀升,张铁生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他后来成了大富翁,经历了从高考“白卷英雄”到被拘禁,再到商业界佼佼者的转变。   张铁生现在新西兰定居,过着悠闲的晚年生活。   看看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真让人唏嘘不已。

0 阅读:0
乐语回味

乐语回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