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让印度至今都没缓过神来,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这场战争中

麻麻赖赖 2025-01-15 17:18:00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让印度至今都没缓过神来,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这场战争中,印度还教会了我国一样东西,不光让我国战斗力大幅提升,而且至今依旧受用,那么问题来了,印度教会了我国什么东西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看看对印反击战过程中,解放军都遭遇了什么不利情况。 此战爆发于1962年10月20日,历时32天,主要分为东西两段,战争地点位于中印边境,具体来说是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山区。 细心的朋友可能就发现了,这两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高”。 先来说说东段,此处遍布高山、峡谷和森林,主要作战地海拔大概4500米,且山坡陡峭,道路稀疏,大多都是崎岖小径,昼夜温差大,基本都在15摄氏度左右。 与东段相比,西段的环境则更为恶劣,这里是高原地带,平均海拔达到了5000米,昼夜温差最大能达到35摄氏度。 不管是西段还是东段,战士们都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高原缺氧,另一个是极寒气候,特别是东段,这里的氧气比海平面地区少了57%。 咱们重点说一下后勤,因为地形过于复杂,汽车无法到达前线,所以只能用人力运输物资。 但是呢,人力运输也是挑战重重,山地纵横交错,道路少、窄,人力运输效率极差。 再一个,由于高海拔、极寒等原因,导致很多武器装备吃不消,性能下降不说,关键是故障率高,枪械无法击发,发火延迟等情况经常发生。 还有一个就是通信联络受阻,高山峡谷阻挡了信号和线路的铺设,导致通信受到影响,前线的作战情况和损失情况无法及时传输到后方,后方也无法第一时间做出应对。 一场对印自卫反击战,也是一场“试验之战”,通过这场战争,我军意识到了后勤出现的问题,并且做出了相应的对策。 比如说,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加起来共派出了近千名官兵组建了专门的后勤指挥部,地方党政领导和支前机构负责人也参与到了后勤工作当中,为后勤保障添砖加瓦。 在战前的10年时间里,我军就修建了医院、修理厂等物资储备仓库,保证了重点物资的供应。 那么,为了保障后勤,我军还做了哪些努力呢? 先来说一说陆地方面,在战争打响前,我军加紧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的“延长线”,所谓“延长线”就是在原有公路的基础之上,再修建出适应战争需要的支线和辅线。 另外,边境地区还修建了多条急造军路,比如从西山口到邦迪拉,打通了107千米的边防公路,河尾滩、空喀山口、天文点这三个地方也打造了多条道路,加起来足足有480千米长。 总后勤部对车辆问题也是十分重视,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加起来共投入1700多台汽车,东西两段还设立了多个汽车指挥所以及汽车调整哨。 道路虽然有些简陋,但通车绰绰有余,这样一来,满载后勤装备的军车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了。 还有空中方面,解放军空军也加入了后勤保障队伍当中,前前后后共出动了363架次,1300多名战士被运往了前线,运输的物资重量更是达到了1万多吨。 吃一堑长一智,一场对印自卫反击战,让我们从战争中学习到了如何在恶劣环境中保障后勤供应,这场仗,打得值!

0 阅读:171

猜你喜欢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