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刘邦正搂着,坐在他腿上的戚夫人卿卿我我,前来汇报工作的大臣,撞见

二森科普 2025-01-14 11:12:32

公元前197年,刘邦正搂着,坐在他腿上的戚夫人卿卿我我,前来汇报工作的大臣,撞见这香艳一幕,拔腿就走。谁知,刘邦一个箭步扑过去,直接骑在他脖子上。

“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刘邦的声音带着一丝戏谑,又夹杂着帝王的威严。他的身体像一座山一样压在御史大夫周昌的背上,双手紧紧地搂着周昌的脖子,仿佛在炫耀他的力量。

周昌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挣扎了几下,怒吼道:“你就是夏桀、商纣!”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撕裂了皇宫的宁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没有人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殃及池鱼。

刘邦却哈哈大笑,仿佛听到了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他放开了周昌,拂袖而去,留下众大臣面面相觑,而周昌,则脸色铁青地站在原地,内心五味杂陈。

这戏剧性的一幕,源于刘邦对宠妃戚夫人的溺爱。他似乎永远都沉浸在温柔乡里,对戚夫人的宠爱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刘邦的放纵,终究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故事的开端要从彭城之战说起。那场战役,刘邦被项羽打得狼狈不堪,一路逃窜,慌不择路地跳进了一口枯井。正当他绝望之时,一个曼妙的身影出现在井口,她伸出手,将刘邦从黑暗中拉了出来。这个女子,便是戚夫人。

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让后宫其他妃子们嫉妒不已,也让朝中大臣们颇有微词。但刘邦置若罔闻,依然放纵自己沉溺于与戚夫人的欢愉中。他不仅经常在朝堂之上与戚夫人卿卿我我,还当众将大臣当马骑,仿佛一个任性的孩童在炫耀自己的玩具。

戚夫人的出现,打破了后宫的平静,也逐渐加剧了后宫的明争暗斗。吕后,这个出身名门,陪伴刘邦一路走来的女人,内心充满了不甘和怨恨。她为刘邦付出了太多,却换来了冷落和忽视。

她原本不屑争风吃醋,她想要的是未来,是刘盈的太子之位,以及她母仪天下的荣耀。

吕后嫁给刘邦时,刘邦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泗水亭长。是她的父亲慧眼识珠,认定刘邦必成大器,才将她许配给了刘邦。婚后刘邦浪荡不羁,吕后却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种地织布,照顾公婆,从无半句怨言。

甚至在刘邦落难时,吕后也没有抛弃他,而是千里迢迢为他送去衣物和食物。然而,吕后的贤惠和付出,并没有换来刘邦的珍惜,反而让他更加肆无忌惮。他不仅在逃亡路上多次抛下妻儿,还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分我一杯羹”的冷血之语。

吕后对刘邦的失望,如同这秋日里的落叶,一片片地落下,堆积在心头,压得她喘不过气。可即使如此,当儿子刘盈被立为太子时,她内心深处依然存有一丝希冀,她相信只要儿子稳坐太子之位,自己便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耀。

然而戚夫人却不这么想。她仗着刘邦的宠爱,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她日日夜夜在刘邦耳边吹枕边风,希望刘邦能废掉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也确实动摇了,他觉得刘盈软弱可欺,没有他的半分霸气,反倒是刘如意更像他,有帝王之相。

此时关于改立太子的风声越传越烈,吕后感受到了危机。她知道,一旦刘邦真的废了刘盈,她和儿子将会面临灭顶之灾。为了捍卫儿子的地位,她不得不放下皇后的尊严,跪求周昌,请他出面劝谏刘邦。

周昌是朝中重臣,也是出了名的犟脾气,他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连刘邦都对他敬畏三分。他得知此事,果断地站了出来,多次在朝堂之上与刘邦争辩,力陈废太子之不可行。

但刘邦对戚夫人的迷恋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谏,执意要改立太子。就在吕后和刘盈感到绝望之际,张良为她出了一个主意,请出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避世隐居的贤者,他们有极高的声望,连刘邦都无法请动。此时,吕后为了儿子的前途,不惜一切代价请动了他们,最后,刘邦在宴会上,看到太子刘盈身后跟着的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后,知道大势已去,不得不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但是戚夫人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公然挑战吕后的权威。

刘邦去世后,吕后终于掌握了实权。她一想到自己多年来的委屈和不公,内心的怒火便熊熊燃烧起来。她将戚夫人囚禁于永巷之中,让她每日舂米劳作,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怨恨。

但是,戚夫人并没有屈服,她唱起了悲凉的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这首哀歌传到吕后耳中,彻底激怒了她。吕后本就对戚夫人恨之入骨,此时此刻,更是怒火中烧。她知道,决不能再放任这个女人存在。

吕后的报复,是触目惊心的。她先是召回了被封为赵王的刘如意,不顾汉惠帝刘盈的反对,将他毒杀。然后,她又将戚夫人变成了“人彘”,挖去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割去她的舌头,砍断她的四肢,扔到猪圈里,让其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戚夫人的一生,成也美貌,败也美貌。她恃宠而骄,挑战吕后的权威,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如果她能多一些智慧,少一些野心,也许结局会大不相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她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皇权的争夺,从来都是血腥残酷的。

0 阅读:0
二森科普

二森科普

苏宇辰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