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户人家因家里太穷,想扔掉刚出生不久的儿子,46岁村民董栋小看

江月曰 2025-01-14 10:51:08

1979年,内蒙古一户人家因家里太穷,想扔掉刚出生不久的儿子,46岁村民董栋小看到后,赶忙抱起婴儿:“别扔,我养。”谁料,几十年后,这个孩子却让董栋小老泪纵横。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中国青年报2022年2月18日《带着养父读书、工作,这位上校的故事令人动容》)

有一个人,他的故事虽平凡却感人至深。

他的名字叫董永在,一个从小被人遗弃,后又被善良的董栋小收养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像一束光照进了生命的暗处,让人看到了希望和爱的力量。

董栋小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两个儿子也先后离世,曾经温暖的家一下子变得冷清而绝望、,董栋小一度陷入人生的低谷,他茫然地看着空荡荡的房子,不知何去何从。

就在他绝望之际,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

原来,村里有户人家想要送养一个两个月大的男婴,董栋小的心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他鬼使神差地去了那户人家,当他怀抱着那个襁褓中的婴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一刻,董栋小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改变他和孩子命运的决定——他要收养这个孩子,给他一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董栋小看着怀中熟睡的婴儿,眼神无比慈爱,他轻轻地唤他"永在",寄托了自己希望孩子永远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景。

从此,董永在有了一个新的家,一个虽然简陋却充满爱的家。

尽管家里条件艰苦,董栋小仍然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最好的,为了孩子能吃上奶,他变卖了仅有的值钱物什,甚至卖掉了家里的一头猪,就为给孩子请了八个月的奶妈。

董永在在董栋小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董栋小虽然文化不高,却始终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他省吃俭用供董永在上学,董永在也不负父亲的期望,从小就刻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董永在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学校和老师的关注。

当得知他家庭贫寒的情况后,学校免除了他的学费,老师们也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和帮助,在大家的关爱下,董永在更加努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

大学期间,董永在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他白天上课,晚上打工,既减轻了父亲的负担,也锻炼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实现了儿时的从军梦。

凭借着过硬的素质和能力,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官,后来还考取了博士学位。

如今,董永在已经事业有成,但他从未忘记父亲董栋小的养育之恩。

他把父亲接到身边,悉心照顾他的起居生活,每天,他都会亲自下厨为父亲做可口的饭菜;闲暇时,他会陪父亲聊天散步,去看看父亲年轻时向往的风景。

看着儿子的出息和孝顺,董栋小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常说:"永在是我的好儿子,虽然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亲生骨肉。"

董永在和董栋小的故事,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朴实无华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深刻内涵,也为世人树立了一座爱的丰碑。

这对特殊的父子,跨越了命运的鸿沟,将一段段苦难化为前行的动力,用执着和坚韧谱写了生命的华彩乐章。

董永在用勤奋和智慧,实现了从一个农村孩子到博士军官的蜕变,董栋小则用无私和包容,化解了生活的艰辛,为儿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他们的故事,也在提醒着我们:血缘并非亲情的唯一标准,真挚的爱可以超越一切。

正如董永在所说:"父爱如山,不论生我育我,都值得我用一生去报答。"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天下所有子女的心声。

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善意点亮他人,用行动传递温暖。

让爱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旋律,让感恩成为我们生命的底色。

或许,这就是董永在和董栋小故事最大的意义所在。

0 阅读:245
江月曰

江月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