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东北蒋军13军军长石觉和杜聿明闹得势头水火,发牢骚说:“东北的七个军长,五个都反对杜聿明。” 石觉是黄埔三期生,自1929年到汤恩伯的教导旅任营长后,长期追随。汤恩伯和石觉情同父子,后来还将他认作“干儿子”。 1942年7月,13军军长张雪中升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13军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该军的装备和兵员都是优先供给的,历任的军长都是他的亲信。 张雪中走后,谁来当13军军长呢?当时13军有两个副军长,一个是马励武,另一个是石觉。马励武是黄埔一期生,资历高于石觉,但最后却是石觉升任13军军长,马励武不久后被调去29军任军长。 国民党中将文强回忆说:“汤恩伯后来一度拥兵四十万,但他始终把13军当做最基本的部队,对该军军长的人选是极为慎重的。张雪中走后,13军军长一职,论年资、‘功绩’和各种条件,都应由马励武继任,然而汤恩伯感到给马励武不如给石觉更为可靠,因为石觉是汤恩伯的干儿子,是真正信得过的人。” 文强说漏了一点,那就是马励武的“出身”有问题。马励武尽管在汤恩伯的13军任职多年,但他早期在陈诚的11师任过职,汤恩伯和陈诚关系微妙,当然不会把13军交给马励武。 汤恩伯让石觉任13军军长,是出于私心,但从后来的表现来看,马励武虽是黄埔一期生,但军事能力堪忧,实非主力军军长的好人选。 1944年,汤恩伯在豫中会战中大溃败,损失二十万人马,丢失了赖以发展的地盘,一度被撤职查办。此后,汤恩伯虽被老蒋再次起用,但再无昔日“中原王”的威风。 豫中惨败,13军损失也不小,但主力尚存,汤恩伯后来担任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后,将美械装备及兵员优先供给13军,使得13军实力大增。 抗战胜利后,汤恩伯率第三方面军去上海受降,不久后老蒋釜底抽薪,不征求汤恩伯的意见,一纸调令将13军调归新任命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 1945年11月,杜聿明指挥石觉的13军、赵公武的52军,向山海关发起进攻,打响了蒋军抢占东北的第一枪。 此后老蒋又先后将陈明仁的71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孙立人的新一军,及滇军两个主力军(60军、93军)调到东北。手握七个军的杜聿明,成为当时蒋军黄埔一期生中,除胡宗南之外,指挥部队最多的人。但若从部队质量和战斗力来看,归杜聿明指挥的这七个军,没有战斗力差的,兵员也很充足,使用起来,比之胡宗南集团良莠不齐空有其名的三、四十万之众,其实要好用的多。 这七个军,杜聿明指挥最顺手的是新六军和52军,其他五个军,指挥起来或多或少有问题。其中,最让杜聿明感到头疼的就是石觉和孙立人。 相比孙立人,石觉其实更为跋扈。孙立人和杜聿明有矛盾,但主要集中在对作战的分歧上,孙立人虽然多次抵制杜聿明的计划,但如果他认为计划可行,却也会积极执行的。 石觉则不然,他仗着有汤恩伯为后台,一直想自成势力,得一个省主席的头衔,杜聿明对石觉不喜,自然不会在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面前推荐。在东北期间,石觉和杜聿明是全方位的不和,其矛盾不止于军事上。 1946年2月中旬,13军89师的一部在秀水河子被我军包围后,大部被歼灭(1600余人)。石觉在军事会议上抱怨援军来的太慢,杜聿明说:“援军行动很迅速,是你的部队败得太快。” 石觉大怒,和杜聿明争吵起来。此后,类似的争吵不少,石觉认为在杜聿明手下难以出头,决定另谋出路,他逐渐将13军主力撤往热河,虽然热河当时也属于东北行辕及东北保安司令部的防区,但属于“边缘地带”。 1946年9月,石觉和张垣绥靖公署傅作义联合作战,两人有了一定交情,石觉认为傅作义的指挥水平高于杜聿明,产生了彻底脱离东北战区的想法。 1947年冬,张垣绥靖公署、保定绥靖公署撤销,原部队和防区全部划入新成立的华北“剿总”司令部,傅作义任总司令。在石觉的活动下,热河及13军正式划入华北“剿总”。 此后,石觉兼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热河省保安司令,省主席被架空,他成为实际主持热河军政的大员。13军在东北作战时,三个师都遭受不同程度打击,尤其是基干部队89师,在四保临江的战斗中损失大半,元气大伤。 驻军热河期间,石觉大肆扩军,靠着保安司令的头衔,新编练了6个保安团,后又将这些保安部队扩编为两个师。有了五个师番号的石觉,很是骄横,叫嚣说:“有13军在,就有热河在!” 辽沈战役结束后,石觉见热河已难守住,带着部队仓惶逃往北平。老蒋为了牵制傅作义,任命石觉为第九兵团司令官,这个番号是在辽西覆灭的原廖耀湘第九兵团,属于歼灭后重建的,实际只有五个师。 北平和平解放时,石觉、李文等蒋军顽固将领乘飞机逃离。石觉到南京后,被老蒋任命为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淞沪防守司令,充当汤恩伯的副手。 随着蒋军的兵败如山倒,石觉跟着汤恩伯逃去台湾。相比汤恩伯到台后遭到冷遇,石觉受到蒋氏父子继续重用,这在逃台的广西籍的黄埔生中,是极为少见的。(图片:石觉)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