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大汉奸”郭绍绪请日军高层在家喝酒,席间,他大喊一声:“上炖鸡!”话音刚落,便掏出手枪,对着为首日军的脑袋就是一枪…… 民国初年,豫西黄兑村的村长郭灿,在当地是颇具权势的族人。 每年上交的粮税和劳役都由他一手安排。 然而,郭灿与同族地主郭某发生了矛盾,郭某心生怨恨。 郭灿虽然权力大,但他的独子早逝,唯一的亲人是年仅12岁的孙子郭绍绪。 就在这一年,郭灿不幸被杀,而郭绍绪则因偶然在舅父家暂住而躲过一劫。 得知祖父遇害后,郭绍绪心生复仇之念,便逃离家乡,投身镇嵩军。 郭绍绪在军中成长,渐渐壮大。 六七年后,郭绍绪获得了武器,并在民国10年冬天悄悄回到了黄兑村。 当晚,郭某全家正聚在一起吃晚饭,没料到郭绍绪突然闯入,举枪将其一家四口枪杀。 复仇完成后,郭绍绪高声宣布自己的身份。 因为郭绍绪已是镇嵩军的副官,这桩血案未能得到进一步处理。 郭绍绪的上司王凌云,曾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任职第11集团军军长。 1944年,王凌云正在重庆受训,接到母亲电报的他,决定派郭绍绪和几名军官回家探望亲人。 郭绍绪与王凌云是老乡。 回到家乡伊川县的郭绍绪,首先看到的便是当地鬼子侵略带来的惨状。 街道空无一人,乡村的房屋被烧毁。 王凌云的母亲向他们讲述了鬼子侵犯家乡的种种暴行,村民被杀害,财产被掠夺,甚至连牲畜也被抢走。 王母痛哭流涕地恳求他为家乡复仇。 郭绍绪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他想要通过智取的方式,消灭驻伊川的日本鬼子。 但郭绍绪深知,仅凭他和几名随行的军官,是无法对抗人数众多的日军的。 他决定依靠当地的民众力量,联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行动。 当地的民风彪悍,土匪成群,许多汉子对抗日情绪极为强烈。 很快,郭绍绪便通过与蔡甸乡、杜康扒村的马三俊、袁好文等地的抗日志士接触,组织了一支由600多名精壮汉子组成的自卫队。 在郭绍绪的计划中,首先是要与鬼子建立某种联系,获取他们的信任。 他便以“人民自卫团”的名义,与日军达成协议,假装归顺。 日军并没有起疑,反而欣然同意了。 郭绍绪甚至通过伊川县的伪县长蔡芷生,得到了支持。 自卫团的成立仪式本来是郭绍绪设想的最佳时机,然而,鬼子的主要头目却没有到场。 郭绍绪知道,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他决定借此机会设宴,邀请鬼子头目来参加。 郭绍绪告诉鬼子大队长大内义弥,七夕节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 鬼子军官大内义弥信以为真,连同其他几位军官答应了赴宴。 于是,8名日军高层人员在当天相继到达郭绍绪的设宴地点。 这其中有机枪中队长甲斐治郎、情报官今宪泽等重要人物,唯独缺少了大队长大内义弥。 当这些日军高官悉数到场。 这个计划没有被任何其他人知晓,除了郭绍绪和他的两个副队长马三俊与杜明斋。 宴会设在自卫团团部的院子里,一张大圆桌下,七名日军官员和郭绍绪的团队成员围坐。 郭绍绪事先指派翻译官金泽检查了整个院落。 大内少佐并未觉察出任何不妥。 酒席逐渐进入高潮,日军的士兵们喝得高兴,纷纷松开了腰带。 此时,郭绍绪假装身体不适,频繁地离席。 他指令各位自卫团成员已经准备好带枪潜伏在屋内外。 原本安逸的宴席变成了一场惨烈的战斗,五名日军当场倒地毙命。 其他几名日军试图逃跑,但被郭绍绪的短枪手在院外等候的部队击毙。 短短的几分钟内,外围的碉堡中的日军也被迅速压制。 郭绍绪带着自卫团队员迅速撤离了现场,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带着王凌云的母亲和家属成功转移。 日军组织了大规模的围剿,三个中队的兵力涌向了自卫团所在的伏牛山。 郭绍绪巧妙利用山地地形,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激战中,郭绍绪一方成功击杀了日军三十余人,另有六十多人受伤。 然而,虽然自卫团的人员成功逃脱,日军纵火焚烧了郭绍绪的老家黄兑村,并对王凌云的家乡蠎庄实施了三光政策。 但他们并未能捕捉到自卫团的成员。 不久后,郭绍绪带着家属和自卫团的战士们找到了王凌云军长,向他汇报了这场反击行动。 王凌云听后十分满意,并决定将郭绍绪及其团队正式编入第2军抗日部队。 参考文献:[1]杨倍力.郭绍绪设宴歼倭寇[J].协商论坛,2005,0(8):59-59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