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女大学生放弃城里工作,瞒着父母连夜奔赴新疆。母亲气得躺了三天,父亲怒言要断绝关系。哪料几年后,瘦得脱相的她抱着3个月大的儿子回家时,父母却哽咽着说:“你是我们的骄傲!” 1955年深夜,武汉一户人家的大门悄悄打开,25岁的吴明珠踮着脚尖溜出家门。临走前,她看了眼熟睡的父母,眼泪在眼眶打转。 但她别无选择。因为第二天一早,她要坐上开往新疆的火车。 父亲得知消息后,摔碎了心爱的茶杯:"就当没这个女儿!" 母亲更是气得昏厥,卧床三天。 谁能想到,这个从小在教师家庭长大、与袁隆平同窗的高材生,会抛下城里的安稳工作,去遥远的戈壁荒漠"找罪受"? 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果蔬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部工作,日子安稳体面。但她心里一直装着一个梦想: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培育出又甜又大的瓜,让更多人吃上好瓜,让农民靠种瓜过上好日子。 为了这个梦想,她在25岁那年,毅然选择远赴新疆,扎根吐鲁番,被称为“火洲”的戈壁滩上。 火车一路向西,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吴明珠心中充满期待。她握紧拳头,暗下决心:“我一定要种出又甜又大的西瓜!”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初到吐鲁番,40多度的高温让这个南方姑娘一出门就喘不过气,汗水像水龙头一样流个不停。然而,技术员不能只坐办公室搞研究,还得和农民一起干农活——收麦子、锄棉花、修播种机、赶毛驴车……样样都得学。 吴明珠咬紧牙关,拿出了学生时代的倔劲儿。很快,她不仅学会了各种农活,还适应了吃馕、喝奶茶的饮食习惯,甚至能用维 吾 尔语和农民交流。 为了摸清瓜种的“家底”,她常常顶着烈日,带着水壶和馕饼,独自在戈壁滩跋涉。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走访300多个生产队,她建立起了44个甜瓜品种的完整档案。这份宝贵的资料,为日后的育种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2年底,吴明珠和同事们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优良品种。她满怀信心地向瓜农推广科学种瓜,却遭到质疑:“我们祖祖辈辈这样种瓜,凭什么听你一个小姑娘的?” 吴明珠没有多说一句话,而是在当地种瓜能手摩沙老爹的地对面,开垦了三亩荒地,两人打起了擂台。 到了秋收时节,结果让所有人 大吃一惊。吴明珠种出的瓜个头大,味道更是格外香甜。农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还是科学种植好啊!"从此,现代农业技术在吐鲁番扎下了根。 在新疆,提起吴明珠,种瓜的农户无人不知。她不仅是帮助瓜农脱贫致富的专家,更是一位对甜瓜怀有近乎狂热的育种人。她对瓜的感情,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孩子。 怀第一个孩子时,吴明珠挺着大肚子,在戈壁滩蹲点。夏天的戈壁滩,气温高达50℃,吴明珠吃什么吐什么,瘦到只剩不到40公斤。中午热得受不了,她只能把脚泡在水渠里降温。 最终,孩子早产,身体十分虚弱。为了不影响工作,吴明珠狠心把3个月大的孩子送回老家,交给父母抚养。 几年的分别后,吴明珠抱着孩子回到了武汉老家。因为常年在烈日下劳作,她的皮肤晒得黝黑,身体瘦得脱了相。连开门的父母都没认出她,问她:“你找谁?”可当得知眼前的妇女就是他们的女儿时,父母心疼得抱着她大哭。 那一刻,父亲拍着她的肩膀,语气哽咽:“女儿,你是我们的骄傲!” 62年来,吴明珠培育了30多个瓜种,同行又用这些瓜种育出了“子子孙孙”。数据显示,世界上70%的西瓜都产自中国,而吴明珠功不可没。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甜瓜女王”。然而,她心中也有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一生,我最愧对的就是我的丈夫。” 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是她在大学时的同学,也是袁隆平的室友。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主动来到新疆,支持妻子的事业。 吴明珠工作忙时,杨其祐会骑着自行车跑几十公里去瓜地授粉。看到国外有对吴明珠研究有帮助的文章,他会第一时间翻译给她。 可由于新疆条件艰苦,杨其祐最终因胃癌离世,年仅57岁。 临终前,吴明珠问他:“你为了我来到新疆,没能施展你的才华,不后悔吗?”杨其祐平静地笑了:“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擦干眼泪,返回了新疆农科院。她说:“我的事业里有他未完成的希望,我必 须继续。” 2017年,87岁的吴明珠恋恋不舍地从科研岗位退休。如今,她94岁高龄,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奇怪的是,她仍然记得瓜种的名字,还经常念叨:“瓜……瓜该授粉了。” 2021年,“中国人能自 由吃瓜离不开这位奶奶”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阅读量超7.3亿次。有人感慨:“今天中国的瓜果这么甜,是因为当年有人帮我们吃了苦。”这句话迅速打动了无数网友的心。 致敬吴明珠院士,致敬那一代无怨无悔的奉献者!
1955年,一女大学生放弃城里工作,瞒着父母连夜奔赴新疆。母亲气得躺了三天,父亲
紫衫的书舍
2025-01-13 18:24:34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