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满脸麻子的诗人戴望舒,压抑不住爱火,逼迫施绛年:“你不接受我,我就跳

紫衫的书舍 2024-11-02 15:25:08

1931年,满脸麻子的诗人戴望舒,压抑不住爱火,逼迫施绛年:“你不接受我,我就跳下楼去!”施绛年被迫答应订婚,可为了推迟婚礼,给戴望舒提了一个要求。 戴望舒为了完成要求,远赴法国留学。可4年后,他却放弃学位飞奔回国,见着日思夜想的未婚妻,直接扇了她一巴掌,结束了8年苦恋! “雨巷诗人”戴望舒,因一首《雨巷》而名声大噪,却也因雨巷里的“丁 香姑娘”,困住了自己的一生。 这个“丁 香姑娘”,一开始是施绛年,后来是穆丽娟,是杨静…… 1927年,对戴望舒来说,是忧郁的一年。 二十出头的他,一腔报国热血,被现实浇得透心凉。无奈之下,到了大学同学施蛰存家里避难。 谁知因祸得福,认识了心爱的姑娘,也是《雨巷》中丁 香姑娘的原型。 那天,戴望舒穿过一条雨巷,遇到一个穿着粉色旗袍的玲珑女子,正撑着油纸伞,慢慢向前走去。 这个女孩的背影,温婉柔美得像一场梦,戴望舒情不自禁就跟了上去。 有缘的是,女孩竟然停在了施蛰存的家门口。这才知,她竟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 戴望舒望着女孩白皙的皮肤,干净又有灵气的大眼睛,心里蠢蠢欲动。 然而,施绛年并没有对他产生情意,只当哥哥看待。 因为戴望舒虽有才华,长得却不怎么样。他因为小时候出过天花,落下了一脸的麻子。 谁知,戴望舒不断请求约会被拒后,竟然越爱越深,无法自拔! 1931年,戴望舒压抑不住心中的爱火,在楼梯上拦住了施绛年,非要给她念情书。 施绛年没见过这么奔放的人,被吓坏了,毫不犹豫拒绝了他。 哪料,戴望舒情绪越发激动,竟然直接手扶栏杆,大声喊道:“你不接受我,我就跳下楼去。” 施绛年哪见过这场面,担心出事,只能被 迫答应下来。 没多久,两人就订了婚。但施绛年依然不情不愿地,为了推迟婚礼,便对戴望舒提了个要求,要求他出国留学取得学位,有了稳定的收入才肯跟他结婚。 同年,戴望舒带着对心爱姑娘的承诺,前往法国留学。 当时的他经济很拮据,一边念书一边打工,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但一想到学成归国就能娶到女神,还是坚持了下来。 可让他灰心的是,4年下来,施绛年对他越发冷淡,写信也不回了。 戴望舒惦记她的消息,便托人打听。 这一打听,戴望舒简直不肯相信:自己爱的单纯美好的姑娘,竟然背叛自己,和一个冰箱推销员在一起了! 戴望舒不惜放弃了还没到手的学位,匆匆飞奔回国质问。 得知这一切已经无可改变,他又痛又恨,当众扇了施绛年一巴掌,随后登报取消婚约,结束了8年苦恋! 失恋后,戴望舒越发忧郁、自卑。但他仍旧没放弃,继续寻找那令自己心向往之的“丁 香姑娘”! 1935年,戴望舒的好友穆时英,为了宽慰他受伤的心,带他认识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 穆丽娟比施绛年还美,长得秀美清 纯,温婉动人。而且,她不介意戴望舒的长相,还很崇拜他的才华。 慢慢地,两人一起谈论诗歌,一起跳舞,彼此交了心。 尽管还未完全了解对方,但戴望舒实在是怕穆丽娟也离开他,于是没过一年,两人就匆匆结了婚。 然而,当浪漫的爱情开始消散,两个人的隔阂也显露出来。 戴望舒一直,把小他12岁的穆丽娟当孩子看待,他只养着她爱着她,却并不关心她的感受,家里的事也从不与她商量,只一味搞自己的写作。 穆丽娟在不平等的婚姻里,越发孤独委屈。但她只是默默承受着,直到戴望舒触及了她的底线…… 1940年,穆时英在上海被刺身亡,戴望舒一家此时正在香港避难,为了安全,他不肯让穆丽娟回去为哥哥奔丧。 同年冬天,穆丽娟的母亲也去世了,戴望舒竟然扣下了报丧电报。 穆丽娟从好友那里知道噩耗后,又气又心痛,急忙带着女儿回上海。 可是,哥哥和母亲已经下葬,她甚至来不及见至亲最后一面。 穆丽娟悲痛万分,结婚这5年受的委屈全都涌了出来,她决绝的,将離婚信寄给了戴望舒。 戴望舒收到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最怕爱人离他而去。 自卑和偏执乍起,他不肯面对婚姻破裂的真 相,不惜喝了毒药,打算一了百了。 所幸,戴望舒被朋友救了回来。 但这次事故,丝毫没有打消穆丽娟的怨气。为了让他離婚,她甚至绝情道:“我自始至终就没有爱过你!” 1943年,戴望舒终于同意签字離婚。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42岁的他,又娶了16岁的图书抄写员杨静。 杨静娇小美丽,给了戴望舒很多乐趣。可渐渐地,杨静也嫌弃起戴望舒的枯燥乏味,开始自己找乐子。 就在戴望舒遭受牢狱之灾,出来后生活窘迫的时候,杨静不仅没理解他,甚至红杏出墙。 戴望舒再次一巴掌,打碎了这段婚姻。直到1950年他去世,也没有再找到心中所爱。 戴望舒的一次婚约、两段婚姻,皆因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他太过自我,而总是忽视了爱人的感受。 爱情是两个人心灵的交响曲,而不是一个人独舞的狂欢。它需要两情相悦,更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 只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爱情才能共同走过风雨,迎来美好的明天。

0 阅读:48
紫衫的书舍

紫衫的书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