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十年前,在福布斯排行榜上,袁隆平的身价是1008亿。有记者就此事采访袁老,袁老说:“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对金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 2013年,福布斯发布了一份特殊的排行榜。在这份榜单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身价高达1008亿元。这个惊人的数字很快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记者找到袁隆平求证时,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科学家却报以一笑,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每月领取六千多元工资,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 这样的回应,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作风完全吻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袁隆平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他的衣着简单,常穿的衬衣裤子都是几十元的便宜货。有一次,媒体记者专程探访他的衣着选择,他不以为意地表示,自己最喜欢的那件衣服也不过三十五元。 然而,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对科研的投入却从不吝啬。在实验室和田间,他总是说"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这种对待金钱的态度,体现出他分得清轻重缓急的智慧:在个人生活上力求简朴,在科研事业上则确保投入。正是这种务实的处事方式,让他的研究工作得以持续推进,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份千亿身价背后,凝聚的是他对农业科技的深远影响。中国能够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功不可没。但在他看来,这些成就与其说是创造了多少财富,不如说是实现了他的两个梦想: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的梦想,以及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走向世界的梦想。 在国际上,袁隆平同样享有崇高声誉。巴基斯坦民众亲切地称他为"终结饥饿的人"。面对这样的赞誉,他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本色。在接受采访时,他经常强调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表示年轻一代要珍惜当下的丰衣足食,不要忘记农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这种朴素的性格特征,不仅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更反映在他对待荣誉的态度上。即便获得了诸多国际大奖和崇高荣誉,他始终以一名农业工作者的身份自居。在他看来,真正的财富不是个人的名利,而是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这种朴实的价值观,恰恰诠释了他在科学领域创造的巨大价值。 2021年5月,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传来,举国同悲。无数民众自发前往他生前工作过的地方献花,社交媒体上"后稷之后,禾下乘凉"等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这位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不朽篇章的科学家,用91年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袁隆平仍然奔波在科研一线。他长期以来的两个梦想终于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实现。"禾下乘凉"不再是梦想,他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已经长到了近2米高。与此同时,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已经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地区推广种植,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指导年轻科研人员时,袁隆平常说科研工作要像农民种地一样踏实。他经常和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即便在耄耋之年,他仍然保持着每周到实验田察看的习惯,为年轻一代树立了严谨治学的典范。 回溯到1970年代,袁隆平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历经数千次实验后,终于在1970年11月培育出了"败野"稻。这一突破性成果的取得,源于他们在海南三亚进行的艰苦实验。从1968年开始,袁隆平每年都会前往三亚开展育种研究。在那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袁隆平始终保持开放和合作的态度。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各国科学家交流杂交水稻技术。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推动了杂交水稻技术的全球传播,也赢得了国际同行的普遍尊重。 而这一切的起点,要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袁隆平放弃了从军的机会,选择在农业学校任教。正是在那个年代,他亲眼目睹了严重的饥荒,这段经历成为他毕生致力于粮食增产研究的重要动力。面对当时西方专家对水稻杂交育种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著名遗传学家鲍文奎对他的支持,更坚定了他的科研信念。 袁隆平的科研历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会被名利所困。他为中国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实现了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人口的奇迹。这才是他那份"千亿身价"的真正含义——不是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的巨大价值。 正如他生前常说的那句话,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通过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离去是中国农业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科研精神和技术成果,将永远激励后人继续前进。
[微风]十年前,在福布斯排行榜上,袁隆平的身价是1008亿。有记者就此事采访袁老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1-13 17:16:24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