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杜月笙带领手下去最火的锦江川菜馆吃饭,但这个菜馆有个规定:无论客人身份如何,必须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就餐。 1935年的上海滩,是一座光怪陆离的"孤岛"。租界的存在让这座城市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繁华,各国建筑风格在此交汇,西式洋房与中式里弄相映成趣。 青帮作为上海最大的帮会势力,在这座城市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控制着码头、赌场等行业,更渗透到上海的政商各界。 杜月笙作为青帮龙头,与黄金荣、张啸林三人被称为"上海三大亨"。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位于南京路附近的锦江川菜馆却自成一格。这家开业不久的川菜馆虽然店面不大,但却因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在上海滩声名鹊起。 锦江川菜馆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坚持实行"先来后到,一律排队"的用餐制度。在当时的上海,这样的规定可以说是闻所未闻。 一般的饭馆都会给有身份的人留出专门座位,甚至会特意清场接待。但锦江川菜馆却打破了这个潜规则,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达官显贵,都必须遵守同样的规矩。 这种制度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都觉得这家店太不懂规矩。但令人意外的是,这种"不懂规矩"的做法不仅没有影响生意,反而让锦江川菜馆的名气越来越大。 每到饭点,锦江川菜馆门前总是排起长队。从普通工人到商界名流,从本地居民到外地游客,都愿意为一顿地道的川菜排上许久。 这样特立独行的规定背后,体现的是老板董竹君的经营理念。在她看来,餐饮服务应该一视同仁,食客的身份地位并不能决定他们享受服务的先后顺序。 作为上海滩的"皇帝",杜月笙平日里极少需要为任何事情排队等候。但对于锦江川菜馆的美食,他却格外青睐。 杜月笙对川菜有着特殊的偏好,尤其欣赏锦江川菜馆的做工和口味。即便是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也会抽空前来品尝。 面对锦江川菜馆"先来后到"的规定,这位在上海呼风唤雨的大亨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没有仗势欺人,也没有动用关系走后门。 一天杜月笙带着一众手下来到锦江川菜馆门前。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街头一直延伸到街尾。 这位平日里"一言九鼎"的大佬,就这样站在队伍的末尾,和其他食客一样耐心等候。队伍中的食客看到杜月笙的到来,不少人都主动让出位置。 但杜月笙并没有接受这样的好意,而是按照规矩站在原地等候。这一等,就是整整两个小时。 上海滩的大亨在小店门口排队两小时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件事在当时的上海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杜月笙选择了尊重店家的规矩。这个决定不仅展现了他的风度,也让锦江川菜馆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不过,作为一个商人,杜月笙显然看到了这家店的发展潜力。在经过长时间排队之后,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扩大店面规模。 杜月笙直接拿出五万大洋,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这笔投资的目的很明确:帮助锦江川菜馆扩建店面,提升接待能力。 这个提议得到了店主董竹君的认可。在资金的支持下,锦江川菜馆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 原本的小店逐渐发展成为了富丽堂皇的锦江饭店。扩建后的锦江饭店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经营特色,还增添了更多的就餐区域。 这次扩建不仅解决了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更让锦江饭店成为了上海滩的标志性餐厅之一。店面的扩大并没有改变其一视同仁的经营理念。 在这家声名鹊起的锦江饭店背后,站着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董竹君。从贫民窟走出来的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在动荡的时代中开创了一番事业。 作为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的经营理念体现在方方面面。她坚持菜品质量、注重服务细节,更重要的是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位顾客。 董竹君的特立独行不仅体现在经营方式上,更体现在她对时代的担当。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她始终站在爱国立场上。 当时的上海虽然是"孤岛",但董竹君并没有因此置身事外。她将十六年来积攒的十五万美元全部捐献给了抗日战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锦江饭店不仅是一家餐馆,更成为了地下党工作的重要据点。董竹君在暗中为中共地下党提供了大量帮助。 这种义举在当时是要冒着巨大风险的,但董竹君依然选择了坚持。她的行动证明了一个餐饮企业家也可以为国家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杜月笙投资的加入,锦江饭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董竹君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经营理念。 扩建后的锦江饭店成为了上海滩的一张名片。它不仅是一个享用美食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现平等理念的社交空间。 在董竹君的管理下,锦江饭店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从采购、烹饪到服务,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她的严格要求。 这种严谨的管理作风,让锦江饭店在众多餐馆中独树一帜。即便是在最繁忙的时候,店里的秩序依然井然有条。 到了1997年,已经97岁高龄的董竹君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创立的锦江饭店依然在上海延续着。
1935年,杜月笙带领手下去最火的锦江川菜馆吃饭,但这个菜馆有个规定:无论客人身
历史有小狼
2025-01-12 19:47:17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