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聊历史(70)白帝城托孤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其子曹丕继任魏王,蛰伏多年的曹丕野心不仅于此,手下的文臣武将自然也明白这位新主子的心思,纷纷上书劝进,希望魏王能顺应天意,继承皇位。曹丕假意推辞三次,做足了表面文章后也就不装了,这年的年底,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取代汉朝,成为了曹魏帝国的开国皇帝,东汉王朝至此正式结束。 远在西川的刘备集团也没闲着,既然你曹丕以魏代汉,敢于称帝,我等也没必要客气,论身份,刘备根正苗红,论实力,刘备入主西川,事业正处巅峰期,此时不称帝,更待何时?于是,成都也上演了一出群臣劝进的好戏,走完程序,花甲之年的刘备登基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 而另一位主角孙权并未效仿跟进,和刘备恰恰相反,孙权选择了顺从曹丕,不仅上书恭贺,而且献上大量珍宝,以表诚意。孙权做如此低姿态,原因很简单,孙刘因为荆州和关羽已经彻底翻脸,早晚必有一战,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此时只能向曹丕示好,以防对刘作战时不被曹魏偷袭。 曹丕对孙权的态度很满意,他自然希望孙刘互掐,自己乐享其成。 刘备称帝后就开始备战,对于东征孙吴,蜀汉群臣的意见很不统一,多数人建议是先征曹魏,再伐东吴,刘备对此也明白,凭他目前的家底,打东吴都未必有把握取胜,更何况是实力更强的曹丕了,既然打谁都不保险,刘备为何还要出兵呢?表面看是为关羽报仇,实则是向孙权施加军事压力,用以换得一定的补偿,你搞死了我的小弟,作为当大哥的向你要点赔偿不过分吧?吃了那么大的亏都不吱声,以后还怎么带团队,武力震慑是必须的,若谈得拢就和,谈不拢就打,结果是没谈拢,孙权的态度很强硬,早就提前做好了部署,等着刘备来攻。 刘备亲率大军出征,孙权则派出白面书生陆逊前去迎敌,论军事力量,蜀军陆战占优,水军很弱鸡,所以刘备干脆放弃了水路作战,而东吴恰恰相反,陆逊的策略很简单,就是陆战不和你硬抗,大踏步撤退,然后坚守不出,和你打消耗战,因此,刘备的战线拉的很长,沿江的营寨扎了足有七百里,时间一长,未免心浮气躁,谈判无果,打也打不着,刘备玩了个寂寞。 几个月下来,蜀军的锐气在逐渐消退,这正是陆逊想要的局面,吴军开始了反击,他们利用水路优势逆流而上,直插蜀军的身后登陆,切断了刘备的退路,刘备在水路没有任何兵力部署,地面部队在侧翼失去了协同保护,陆逊正是利用这一点,发挥自家的优势,直击敌人的软肋,成功实施了战略迂回,将蜀军前后包围。此次两栖登陆作战颇有些朝鲜战争时美军“仁川登陆”的意思。 两军交战,最恐怖的就是被对方断了后路,先前的袁绍、关羽都是因此而落败。 吴军两面夹击,同时放起大火,蜀军连营周围尽是茂密的树林,一时间火光冲天,营寨内一片火海,蜀军被打得猝不及防,阵脚大乱,一场混战下来,蜀军损失惨重,被杀被俘的不计其数,刘备不得不率军向西撤退,在身边精锐部队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撤到了白帝城。 经此一战,东征的几万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是刘备起家以来败的最惨的一次,但这一次,他再也没能爬起来,回到白帝城的刘备从此一病不起,他已经不是那个打不死的小强了。 孙权没有乘胜追击,因为后院起火了,东吴的山越毛贼和曹魏大军趁机都来搞事情,在三国时期,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的案例比比皆是。 几个月后,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诏令,此时的征召,诸葛亮知道意味着什么。 在白帝城,刘备临终托孤,说了一段著名的政治遗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番话不管是刘备真心也好,试探也罢,格局还是有的,自己的儿子什么水平,刘备自然是知道的,诸葛亮将来是否取而代之,那是你孔明的选择,反正把最高的权力都交给你了,自己看着办吧!刘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要求诸葛亮尽忠恪守,而是把选择题抛给了对方,因为他太了解诸葛亮了,刘备识人用人的本事还是非同一般的。 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这番嘱托,自始至终也未越雷池一步,他的选择是为了蜀汉的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23年,一代枭雄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随着曹操、刘备两大雄主相继离世,下一代接班人登场亮相,三国的历史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读《三国》,聊历史(70)白帝城托孤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其子曹丕继任
历史庆有餘
2025-01-12 16:29:29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