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鬼子怕迷路,边做记号边走。地主见状挠了挠头,声称自己认识路,结果没多久他就溜了,只剩下这些鬼子们在深山里活活饿死。 在1920年的早春,年仅21岁的黄有只带着简单的农具,踏上了前往汤原县的路。 在当时的汤原县,到处都是未经开垦的处女地,这里的气候寒冷,土地贫瘠。黄有选择在一片荒地上安下家来,每天起早贪黑开荒种地。 最初的日子极其艰难,黄有住在用树枝和泥土搭建的简易棚屋里,以野菜和粗粮为食。在寒冷的冬天,他要提前准备大量的柴火,以抵御刺骨的寒风。 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黄有开垦的第一块荒地终于有了收成。这块地的产量虽然不高,但却给了黄有继续开垦的信心和动力。 黄有开垦的土地面积逐渐扩大。他采用科学的耕种方法,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不断提高土地的产量。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黄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先后开垦了4500亩荒地。 黄有并没有像其他地主那样苛待佃农,而是以合理的租金租给当地农民耕种。他经常帮助困难的农户,在农忙时节还会组织村民互帮互助。 因为黄有的贡献,当地的一个屯子逐渐发展起来,村民们自发地将这里命名为"黄有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的形势急转直下。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许多地主选择明哲保身,有的甚至投靠了日本人。 然而黄有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热血。他毅然加入了当地的红枪会,开始了自己的抗日之路。 1934年,中共汤原县负责人夏云杰带领抗日队伍来到太平川时,黄有立即找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将自己珍藏的枪支全部捐献给抗日队伍,并变卖大量粮食支持抗日活动。 黄有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37年,黄有接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日军正在对汤原县进行大规模扫荡。当地的抗日联军接到命令,需要立即向深山转移。 作为抗联密营的负责人,黄有深知此时转移的重要性。但他选择了一个冒险的决定:留在原地进行善后工作,为战友们争取转移的时间。 在抗联战士刚刚撤离不久,一支300多人的日军就包围了村子,将黄有抓获。 日军逼问黄有抗联密营的位置,扬言要用严刑逼供。面对这种情况,黄有立即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假装投诚,以智取代替硬抗。 黄有表示愿意带路寻找密营。 在踏上寻找密营的路途时,日军十分谨慎。他们一边行进,一边在树上做着标记,生怕在这茫茫雪原中迷失方向。 黄有带领日军绕过了"四块石"密营,这里正是抗联重要的补给点。他带着日军时而向东,时而向西,走走停停,看似在认真寻找。 日军的体力和补给都在迅速消耗。他们在寒冷的天气中跋涉,每走一步都比上一步更加困难。 就在日军打算撤退的时候,黄有突然说前方不远处就有一个密营。这个消息让疲惫的日军重新燃起了希望。 果然,他们很快就看到了一座房子。日军兴奋地冲了进去,却发现房子里空无一物。 面对日军的质问和威胁,黄有始终保持镇定。他继续声称前方还有更多的密营,成功说服日军继续前进。 就这样,黄有带领日军深入了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通过不断改变方向,黄有成功地让日军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即使他们在树上留下的标记,在这片广袤的森林中也失去了作用。 随着补给的不断消耗,日军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他们被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面临着饥饿和严寒的双重考验。 黄有带领日军进入了这片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 日军的补给在长途跋涉中已经消耗殆尽,他们的体力也在急剧下降。每一个人都在深深的积雪中艰难前行,寒冷和饥饿让他们逐渐失去了战斗力。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黄有终于找到了脱身的机会。趁着日军疲惫不堪之际,他悄然离开了队伍。 黄有独自在雪地中跋涉,寻找返回的路。为了补充体力,他在一处避风的地方生起了一小堆火,准备烤些干粮充饥。 然而长期的体力消耗和严寒的侵蚀,让黄有在烤火时昏迷了过去。当路过的抗联战士发现他时,他的四肢已经完全冻僵。 黄有被送到了附近的抗联密营救治,在苏醒后第一时间报告了日军的位置。抗联战士们立即组织人手,前往森林围剿这支已经失去战斗力的日军。 当抗联战士找到日军时,这支曾经气焰嚣张的队伍已经完全瓦解。三百多名日军东倒西歪地散布在森林各处,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抵抗能力。 抗联战士们很快就消灭了四五十名日军,剩余的日军仓皇逃窜。 根据后来截获的日军情报显示,这支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极少数侥幸逃出森林的日军,也因为严重的冻伤和饥饿而丧失了战斗力。 黄有因为四肢严重冻伤,最终发生感染导致坏死。 抗联战士们不得不在转移时将重伤的黄有留在营地,派出两名战士照顾他。 两名留守的战士在外出寻找食物时,不幸遭遇日军被打死。当抗联六军参谋长带队返回营地时,发现黄有已经去世多时。
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鬼子怕迷路,边做记号边走。地主
历史有小狼
2025-01-11 23:47: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