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位中国女子到大英博物馆参观,英国人拿出一幅烧坏的中国画问,问她能不

贺绪云讲历史 2025-01-11 16:28:35

1987年,一位中国女子到大英博物馆参观,英国人拿出一幅烧坏的中国画问,问她能不能修好。女子一声不吭,直接端起开水,哗啦一声泼在山水画上,见此一幕,所有人顿时目瞪口呆。   这可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修复技艺。   当时,博物馆里的专家们都看傻了,这操作,简直闻所未闻。   邱锦仙从小就对中国字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她常去;各种字画展览,她必看。   父母虽不是文艺圈人士,却也支持女儿的爱好。   成年后,她偶然得知“古画修复师”这个职业,便一头扎了进去。   邱锦仙的修复之路,始于上海博物馆。   在那里,她从一个对古画修复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的专业修复师。   她拜师学艺,勤奋钻研,很快掌握了各种修复技巧。   她对古画的热爱,加上极高的悟性,让她在这个领域迅速崭露头角。   一位英国古董商偶然间听闻了邱锦仙的名声。   专程来到上海,邀请她前往伦敦修复一些中国古画。   邱锦仙当时也正想了解国外的修复技术,便答应了这个邀请,打算出国工作两年。   在伦敦,邱锦仙修复了大量古董商的藏品,她的技艺震惊了整个伦敦古董界。   之后,她被引荐到大英博物馆进行技术演示。   演示作品是傅抱石的名作《金刚坡》。   邱锦仙用开水洗画的操作,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大胆的修复方法。   在正式修复前,她已经对《金刚坡》的颜料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确认这种特殊的墨彩遇水不化、遇热不散,才敢放手操作。   修复过程中,她先用开水软化画作表面,再用排笔洗去污渍。   洗画的力度、方向、次数,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控制。   洗完正面,她又小心翼翼地揭下画作背面的腹背纸,换上新的命纸,并用特制的浆糊固定。   最难的是修补画作上的破洞。   她要找到合适的材料,精确控制配比。   还要使修补后的纹路、结构、包浆、全色与原画完全一致,天衣无缝。   邱锦仙的修复技艺获得了在场专家的一致认可。   大英博物馆意识到她的价值,立刻决定挽留她。   希望她能帮助博物馆修复馆藏的大量中国古画。   邱锦仙知道,当时西方世界懂得中国古画修复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这些珍贵的文物急需一位像她这样的专业人士来拯救。   而上海博物馆方面,也同意了大英博物馆的请求。   希望邱锦仙能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是,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一待就是30多年。   她像一位守护神,默默地修复着那些饱经沧桑的中国古画,让它们重现光彩。   她修复的古画数量众多,其中不乏一些赫赫有名的珍品。   例如明代吴伟的《九天玄女图》、盛懋的《映雪读书图》。   朱邦的《明代宫城图》以及116件敦煌藏经洞绢画。   在大英博物馆期间,邱锦仙修复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是《女史箴图》唐摹本。   这幅画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绢面已经开始风化,画面开裂掉粉,脆弱不堪。   大英博物馆一直想修复这幅珍贵的画作,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直到邱锦仙的出现。   邱锦仙对《女史箴图》的修复方案是:   使用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混合调制成一种特殊的浆糊进行修补。   这种浆糊粘度适中,而且不会留下痕迹。   这个方案也让外国专家感到惊讶,但经过实验室检测,证明这种浆糊的各项指标都非常出色。   在显微镜下,邱锦仙和助手们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添浆工作。   随后,她又精心调配颜色,将古画的创伤一一修复。   最终,《女史箴图》以完美的姿态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邱锦仙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她收了很多弟子,希望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她还积极地与其他国家的修复师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更好的修复方法。   2014年,在修复《女史箴图》时,她的学生们已经可以参与其中,这让她感到非常欣慰。   《女史箴图》的修复工作完成后,邱锦仙感到无比欣慰。   她不仅修复了一幅珍贵的古画,更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她深知,这些流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就像一个个离家的孩子,等待着回家的那一天。   她被人们誉为“画郎中”,这个称号,是对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最好肯定。

0 阅读:0
贺绪云讲历史

贺绪云讲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