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与“禄”,其实是两个概念,现代人都混淆了。 如今,咱们说起上班挣的钱,脱

修竹崽史册 2025-01-11 14:14:41

“俸”与“禄”,其实是两个概念,现代人都混淆了。 如今,咱们说起上班挣的钱,脱口而出就是“工资”、“薪水”,“俸禄”这个词儿就像一件压箱底的老古董,早被丢到记忆角落,鲜少有人提及。 可您知道吗?它早在汉文帝那时候就冒头了,藏在《韩诗外传》的字里行间,见证着岁月变迁。 词汇这东西得跟上时代潮流,“俸禄”没跟上慢慢就被淘汰,不过它背后可是藏着古代公职人员领报酬的一箩筐趣事。 回溯到汉代以前,当官儿那可真是笔糊涂账,报酬没个准数,全靠君主时不时赏赐点啥,就像小孩子眼巴巴等长辈发糖,没个固定章程。 直到汉朝大一统,才给这乱糟糟的局面画上句号,一套实物与钱币混搭的俸禄制度闪亮登场。 秦始皇打下的度量衡底子,这时候派上大用场,“石”用来衡量“禄”,“斛”负责计算官俸。 官员们按十六个等级排队领钱领粮,“百石之官”和“万石之吏”各有各的小算盘,发薪的时候还讲究“钱谷各半”,粮食、衣物、酒肉果品一股脑往家搬,小日子也算滋润。 曹魏抛出个九品中正制,一下子给俸禄制度注入“强心针”,让它愈发精致起来,跟两汉的“钱谷各半”潇洒告别。 这时候流行实物为王,打开官员的俸禄“礼包”,米、绢、绵、钱应有尽有,连菜田、杂役都成了贴心福利,全看品级高低,像是开盲盒,品级越高惊喜越大。 大唐盛世一来,啥都要奔着顶配去,俸禄制度自然也不能掉队,踩着前朝的肩膀玩创新,把九品细分出十八级,发薪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职田、俸钱、赏赐一个不落。 福利更是好得让人眼馋,公休假能安心在家睡大觉,家里长辈去世还能“丁忧”守孝一年,出门办公有专车接送,出差也有补贴,退休了也不愁没钱花,妥妥的“神仙”待遇,怪不得那时人人都想当官。 两宋的统治者,对官员那是宠爱有加,大把撒钱毫不含糊,就盼着招揽天下英才,顺便让官场风气清正些。 这一通操作下来,两宋的俸禄直接登顶历朝历代,发薪主打俸钱,职田当个小配角,福利补贴更是细致入微,连茶酒钱、马料钱这种小零碎都考虑周全。 官员们被惯坏了都舍不得退休,朝廷没办法还得专门出台退休赏罚制度,督促这帮“老油条”给年轻人腾地方。 明朝画风突变,朱元璋的脑回路与众不同,在俸禄上搞起“两极分化”,皇室宗亲们俸禄多得数不过来,堆在家里能当小山。 普通官员可就惨咯,禄米少得可怜,跟宋朝同行一比,收入差了好几倍,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清朝也跟着学,搞起以俸银为主、粮米为辅的模式,晚清更倒霉,战争一打起来,俸禄全得围着战事转,官吏们的日子愈发艰难,只能望天叹气。 纵观历史长河,历朝历代的俸禄制度就像一场场风格迥异的时装秀,各有各的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实物加钱币始终是主流“配方”。 “俸”与“禄”这俩字,从最初生冷的概念,一点点融入岁月,拼凑出古代俸禄制度这幅色彩斑斓又复杂万分的历史拼图,每一块都藏着时代的印记,让人越品越有意思,您说是不是? 参考资料: 《后汉书》 《韩诗外传》 《资治通鉴》

0 阅读:2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