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11年,70多岁的元代文学家姚燧宠幸18岁侍女,第二日侍女却跪在地上哭的梨花带雨“我怀孕了该怎么办,您给我留一个证物吧。”姚燧大笔一挥写下一首露骨的云雨诗,这一诗最后救了侍女一命。 姚燧3岁时,父亲便亡故了,他的伯父收养了他,“燧三岁而孤,公卵翼之,不知其蒙暗,教督而急。”幸而伯父对他的教导十分严格,而姚燧自幼也勤于读书。 在13岁时,因伯父的缘故,结识了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后也得以拜对方为师,潜心学习理学。许衡善教,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其教学方式也能做到因材施教,如童子语,一定程度上也就跟平凡易懂的白居易的诗一样。 而有着这样一位师傅,姚燧也很快成才,他也后来曾一度游历四方,见证了战争所留下的创伤。“五年三人蜀,十病九归秦。” 因为曾经的元宋之战,广大地域还没有完全“痊愈”过来,人民生活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一个个骨瘦如柴。 姚燧也曾一度主张赈济灾民,兴除利弊。 开始反抗抨击当时官僚内部腐败的状况,虽水至清则无鱼,然而在元朝初年,在曾经的元宋战争刚结束后不久,在国家尚处于战争的创伤中时,应该去除这种腐败状况,抑制当时兴盛的佛教,这为后来他的部分政治理念埋下了伏笔。 在1268年时,姚燧也曾一陆续担任翰林学士,江西行省参政等1系列职务,后来在1307年,才迎来一生中的最大转机,主修成《成宗实录》《武宗实录》,官职不断升高,在文学界的的地位更是当时的翘楚,故而也越发文学家的推崇,被奉为文坛盟主。 因为曾经见证在战乱时国家满目疮痍,百业凋零,人民生活苦难的状况,所以姚燧始终是人民至上,他见到当时的寺院道观鳞次栉比,教派发展迅速,曾一度不满。 几次借机抨击当时佛教泛滥的状况,他认为在佛教过度弘扬之下,寺院寺院过多,僧土过多,不乏滥竽充数之辈,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苦难,却纷纷捐赠香火钱,百姓更穷,寺院更富,然而寺庙中出现上级压榨下级,底层僧人受压迫的情况。 因为佛教的大力发展,国家劳动力出现短缺,很多僧人选择入庙并不是因为出于信仰,而是为了混饭吃。姚燧曾几次抨击讽刺这一系列状况(抨击并不强烈,只是委婉表达。) 虽然在文学方面的确是才华横溢的个中翘楚,在关心百姓性方面也曾是一度的清官,然而却有一项癖好,就是逛妓院。 姚燧风流洒脱,豪放不羁,因为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也时常出入青楼,毕竟满楼红袖招的状况,怎能不让人心向往之呢。 风流的姚燧也曾几度相交,当时色艺俱全的名妓,跟他们共谈诗词歌赋,去名姬家小酌。 而这种风流的状况,不仅发生在其青年时期,也延续在其晚年岁月。 那是在1911年,70多岁的他跟自己18岁的婢女春风一度,第2日,这一妓女却跪到地上哭的梨花带雨道“万一这一夜过后,我怀孕了怎么办?他们以为您年迈,绝对不肯相信我,您给我留一个证物吧。” 姚燧便大笔一挥,写下了“八十年来遇此春,此春过后更无春。纵然不得扶持力,也作坟前拜妇人。”年近80,却得此春宵一刻,恐怕也是人生的最后一次了,纵使她以后不能照顾我,凭这,也足以让她来我坟前祭拜。 后在1313年9月16日,姚燧死于家中,享年七十六岁,在姚燧死后,那一位婢女也的确因被怀疑私通,而险些被处死,拿出了姚燧的诗后,果然保住了一命。后来也的确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姚夏。
公元1311年,70多岁的元代文学家姚燧宠幸18岁侍女,第二日侍女却跪在地上哭的
江樵品史呀
2025-01-10 18:53:23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