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下旬,何应钦在南京主持作战会,周至柔说:“蒋总统此前让我派飞机把郑洞国从长春接出来,我说办不到,结果挨了一顿臭骂。” 从武汉赶来参会的白崇禧问:“是不是机场被炮火覆盖了?” 周至柔说:“我就是这样向总统说的,他大骂我说不知道派架直升机去。我解释说空军根本没有这个装备,这才作罢。” 周至柔之所以敢当着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一干大员调侃老蒋,是因为这时的老蒋,正在北平督战,插手指挥东北战事。 在锦州、长春相继解放后,“国防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总长”顾祝同商议后,认为东北失败已成定局,中原战场不能再败了,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难堪大用,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大“剿总”的百万大军方为上策。 考虑到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桂系和老蒋的矛盾激化,何应钦、顾祝同在派作战厅长郭汝瑰去北平向老蒋汇报时,叮嘱说:“你告诉总统,由白健生暂为指挥,等战事结束后,徐州的部队仍旧归建。” 老蒋听了郭汝瑰的讲述后,说:“不必搞什么暂代,就都交给健生统一指挥嘛。” 在军情紧急之下,老蒋不得不起用白崇禧这个“小诸葛”。白崇禧这边,一方面,百万大军的指挥权对他而言,确实很有诱惑力;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形势已很不利,这个职务听上去诱人,说不定是个烫手的山芋。 难以拿定主意的白崇禧,在何应钦、顾祝同连番电催之下,决定先到南京看一看情况。在白崇禧到南京的第二天,何应钦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作战分析会,在南京的主要将领基本都来了。 由于老蒋不在,会场的气氛显得比较随意。空军司令周至柔讲了不久前,老蒋要他用飞机接郑洞国出长春一事,讲完后感慨道:“总统方寸已乱,不妙啊。” 顾祝同趁机对白崇禧说:“中原大战在即,非你能指挥不可。” 白崇禧并未出言推辞,在随后的讨论中,他还主动提出,黄维的十二兵团,张淦的第三兵团随时可开赴徐州支援作战。桂系的两大主力军都在张淦兵团,白崇禧肯将这支部队放出,可谓是诚意十足。 当晚,顾祝同给北平的老蒋去电,称白崇禧已同意上任,老蒋松了口气,回电让顾祝同全力支持白崇禧。 与此同时,白崇禧去见了李宗仁,两人谈至深夜。 在第二天的军事会议上,白崇禧态度大变,指出战局已难以挽回,将黄维、张淦兵团调去徐州,只能是白白送掉。 会后,何应钦、顾祝同打算去找白崇禧私底下谈,不想却得知白崇禧已乘飞机返回武汉了。 白崇禧的突然变卦,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他和李宗仁密谈后,认为老蒋向来爱将人推出去当替罪羊,一旦中原作战失败,白崇禧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二是,徐州的国民党军主力,大都由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黄埔将领指挥,对这帮悍将,白崇禧也没有把握驾驭。更重要的是,刘峙将徐州“剿总”的大部兵力,摆出一字长蛇阵,大战在即若要变阵已是来不及。 分析前线兵力部署和相关情报后,白崇禧决定还是不去趟这个浑水了。 老蒋得知白崇禧反悔不去上任后,电令黄维、张淦兵团马上开赴徐州战场。黄维兵团本辖第十军、十四军、十八军及一个快速纵队,老蒋又指示把吴绍周的八十五军也划归黄维兵团。 白崇禧以华中兵力空虚为由坚决反对,老蒋干脆将黄维兵团改为由南京“国防部"直接指挥的机动兵团。白崇禧大怒,通知吴绍周不要理会,吴绍周权衡之后,还是带着部队去和黄维汇合了。 至于张淦兵团,这是桂系的老本部队,南京“国防部”也是调不动的。 淮海战役打响后,王凌云放弃南阳,率第二军、十五军撤到了襄阳。在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相继被包围后,急需部队的老蒋,电令第二军改驻沙市。 第二军开到沙市后,白崇禧想把这个美械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刚有动作,老蒋的反应更快,授意南京“国防部”下达命令,将第二军划归宋希濂的十四兵团。 紧接着,老蒋把第二军军长陈克非召到南京,封官许愿一番后,又给了几万大洋及一部可直接和老蒋联系的电台及密码本。陈克非是黄埔五期生,浙江天台人,当过老蒋的侍从官,三层“光环”加身的他,暗中还有监视宋希濂的任务。 控制了第二军的宋希濂,后来又强行吞并了十五军,成为光杆司令的王凌云只得远遁保命。 十四兵团是临时组建的,在华中“剿总”的几个兵团中,实力原本是最弱的。不想,宋希濂在老蒋的支持下,加之也颇有手段,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竟将部队扩充至五个军的番号,成为让白崇禧感到如芒刺在身的一支力量。 在淮海战役中后期,老蒋想把宋希濂兵团东调徐州战场,但白崇禧派兵强行控制渡口,不让第二军等部登船。老蒋亲自打电话,白崇禧也不买账,两人互相对骂。 就这样,直至杜聿明集团覆灭于陈官庄,老蒋还在和白崇禧打“口水战”。大战之际,将帅不和到这种地步,不败何待。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