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杨乃武刚中举3个月,突然被判斩立决。姐姐背着黄榜2次进京申冤,可经过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1-08 10:19:35

1873年,杨乃武刚中举3个月,突然被判斩立决。姐姐背着黄榜2次进京申冤,可经过7审7决还是维持原判。怎料,丁宝桢一句话惊动慈禧,100多官员丢了顶戴,杨乃武这才平反。 1873年,正是寒冬腊月,杨乃武刚刚中举三个月,本是余杭一桩喜事,却突遭横祸。 余杭豆腐店工人葛品连暴毙家中,县衙查验后断定此事并不寻常。 坊间传言葛品连的妻子毕秀姑,也就是人称“小白菜”,与杨乃武私情暗通。 更有甚者,说两人为了长相厮守,合谋毒杀了葛品连。一时间,风言风语传得满城皆知,余杭知县刘锡彤闻之,火速将此案提审。 刘锡彤对杨乃武的才名并无好感,甚至早有成见。 当日,便传唤杨乃武与毕秀姑到案,当堂之上,刘锡彤不问青红皂白,只凭一封匿名告状信,认定两人通奸属实,又将葛品连的死亡归咎于二人谋害。 尽管杨乃武一再辩称与毕秀姑只是师生关系,素无瓜葛,但刘锡彤显然早有定论。此案根本没有证据支撑,便全凭刑讯逼供推进。 毕秀姑本是弱女子,受刑不过几日,已是伤痕累累。她在酷刑下含泪认罪,承认因不堪丈夫虐待,与杨乃武有染,合谋下毒杀夫。 而杨乃武虽咬紧牙关,不肯屈服,但连日鞭打之下,终究虚弱至极无力反抗。刘锡彤凭借这“口供”,迅速定案,将杨乃武判以斩立决,毕秀姑则凌迟处死。 这场冤案传出,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不信弟弟会干出如此丧尽天良之事。 她是一位刚毅的女子,背起弟弟的黄榜状纸,直奔京城状告冤屈。 第一次,她拦下了总理刑部事务的官员,却被告知此案已经定论,地方官府的判决并无过错。 杨菊贞并未灰心,回到余杭后再度搜集证据,第二次进京求见。一路风尘仆仆,她终于让案件得到重审。 刑部下令,案件由浙江巡抚衙门复核,新任巡抚接手后,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亲自查验葛品连的尸体,却发现“中毒”的说法并无依据。 葛品连的死亡更像是因病暴毙。然而这一线转机并未让杨乃武脱罪,因为刘锡彤等官员反复强调刑讯所得的口供,并声称“口供即证据”,继续强压刑部维持原判。 1874年,慈禧太后听闻此案,多次被提审却依旧无解,不禁心生疑惑。 这一年,案件已经历过七次审理和裁决,皆未推翻刘锡彤的判决,正当事情僵持不下时,四川总督丁宝桢的一句话惊醒了众人。 他在刑部审议中冷不丁地说了一句:“若真系毒杀,为何尸体上无毒痕?”这一提醒让刑部不得不再次验尸,终于确认葛品连的确死于自然病症。 这场惊动全国的冤案终于有了转机,慈禧太后震怒,立即下令彻查。 原本被杨乃武的举人身份震慑而不敢多言的地方小吏,这时纷纷爆出刘锡彤等人刑讯逼供的恶行。慈禧大怒,除平反冤案外,还将案件涉及的上百名官员尽数革职问罪。 刘锡彤被发配充军,其他官员则或革职,或受惩,整个浙江官场一时间人心惶惶。 1875年春,杨乃武被无罪释放,他虽得以平反,却因连日酷刑和屈辱,身体早已羸弱不堪。 毕秀姑也被免除一切罪责,但她因遭受凌辱与刑罚,精神大受打击,最终远走他乡,再无消息。 杨乃武平反后,隐居乡里,不再参与仕途,一生都在修身养性,以洗刷冤屈的污点。 这场轰动一时的冤案牵连甚广,影响深远,尽管杨乃武最终沉冤得雪,但无辜之人却耗费了三年光阴和无数精力来证明自身清白,而这段过程背后则暴露出晚清官场的腐败和无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抹血色印记。

0 阅读:0
任向前养护说

任向前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