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锡联奉命侦察日军机场时,迎面来了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不想,正是此人,给陈锡联一个大大的惊喜。 他是当地村民赖保三,此前被日军抓去阳明堡机场做苦工,受尽折磨后逃出。 他带来的情报让陈锡联大喜过望。根据赖保三描述,机场停放着24架日军飞机,白天执行轰炸任务,夜晚返回机场。 驻守机场的日军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北侧营房,外围只有铁丝网防护,警戒薄弱。 情报经过核实后,八路军迅速展开作战部署。陈锡联命令部队轻装前进,携带手榴弹和刺刀,严格保持隐蔽性,利用夜色掩护行动。 突击队由三营担任主攻,负责炸毁敌机,一营和二营分别承担破坏交通线和阻击援军的任务。 部队士气高昂,所有战士都明白,这次行动不仅关乎前线战局,更关乎全国抗战的士气。 1937年秋天,华北大地战火纷飞,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遍山河,山西成为抗日战场的焦点。 日军依托阳明堡机场的空中优势,对前线国军和后方补给线频繁轰炸,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压力。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被迫苦苦支撑,而八路军则在敌后展开游击战,力图牵制敌人,为战局带来转机。 陈锡联率领八路军129师769团受命进入山西山区,执行敌后破袭任务。部队行军途中,日军飞机频繁低空掠过,轰炸的威胁无处不在。 战士们隐蔽在山林之间,憋着一股怒火,急需找机会反击日军空中力量。在行进至滹沱河左岸的苏龙口一带时,部队停下脚步观察地形。 这里山峦起伏,视野开阔,隐蔽性极强,是开展伏击和突袭行动的理想区域。而赖保三的情报对八路军来说也是如虎添翼。 10月19日夜晚,突击队在山林掩护下悄然接近机场。他们剪开铁丝网,潜入停机坪,靠近敌机。 夜色中,战士们动作迅速,将成捆的手榴弹塞进飞机机舱和油箱。随着一声巨响,第一架飞机被烈焰吞噬,爆炸声震天动地,照亮了夜空。 紧接着,其他飞机也被点燃,爆炸接连不断,火光冲天。 日军仓促应战,警卫部队试图扑灭火势并展开反击,但八路军早已做好准备。突击队员在火海中穿梭,利用刺刀和步枪迎战敌人。 在机身之间的狭小空间内,双方展开白刃格斗,血肉横飞,杀声震天。战士们顽强拼杀,迅速击退敌人七次反扑,敌人死伤惨重。 然而,战斗并非没有代价。在激战中,突击队指挥官赵崇德带队掩护撤退,遭敌机枪射击身负重伤,最终壮烈牺牲。 他的牺牲换来了整个部队的安全撤离,也确保了战斗的彻底胜利。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成功炸毁24架敌机,击毙日军百余人,付出30人牺牲的代价。 第二天,忻口战场上的国军官兵发现天空中再无敌机轰炸,惊喜之余得知这一壮举纷纷感动落泪。 国军将领卫立煌专门致电感谢八路军,称这一战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阳明堡之战的胜利,直接削弱了日军的空中优势,为忻口战役减轻了压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 八路军用简陋的武器,依靠精准情报和灵活战术,以小胜大,充分展现了游击战的威力。 这场战斗不仅彰显了八路军的机智与英勇,也体现了军民团结抗敌的力量。 赖保三作为一名普通农民,提供关键情报,成为战役成功的重要助力。而赵崇德等战士的牺牲,更是八路军敢打敢拼、不畏牺牲精神的生动写照。 阳明堡战役之后,八路军的敌后武装力量逐步发展壮大,为抗战的持久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斗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精神与信念的胜利。 历史铭记这场突袭,它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激励着后人继续奋斗前行。
1937年,陈锡联奉命侦察日军机场时,迎面来了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不想,正是此
白薇说社会
2025-01-07 18:23:44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