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朝鲜援建的中国10万大军离奇失踪,美国派特务多次寻找,都没有结果,不想,两年后,我国突然爆出一则惊天猛料! 1958年,志愿军20兵团在朝鲜援建任务完成后,原本准备返回祖国,但却神秘消失。 美国派遣特工追踪了两年,仍未能找到这支10万人的部队。 实际上,这支部队并未消失,而是被秘密调往中国的大西北地区,执行一项高度保密的任务——建设导弹试验靶场。 当时的中国正着手进行“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隐秘且安全的试验环境。 西北的戈壁滩,远离外界的目光,成为了理想的选择。 20兵团的战士们被秘密派遣前往那里,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了解,直到抵达目的地,才发现他们将要承担的任务是建设导弹试验靶场。 在那里,战士们需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靶场的建设。这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沙尘暴肆虐,气候变化剧烈,但战士们没有选择放弃。 他们用铁锹、竹筐、麻袋等简陋的工具,面对最艰难的环境条件,依靠一腔热血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了本应需要十五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条件艰苦,工期紧迫,战士们依然用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完成了这一关乎国家未来安全的任务。 1960年,中国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这时,人们才知道20兵团战士们的壮举。 这段历史,虽然鲜为人知,但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伟大转变。 也是从这时,新中国才真正自信起来,中国的核武器也在迈步向前。 那时,尽管中国成功研发了核弹,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投送工具,这些核弹几乎没有实际的战略意义。 核弹在地面上虽然具有巨大的威慑力,但没有合适的导弹系统来携带核弹头,使得它们成为无法使用的“摆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导弹研发历程。 最早的东风1号导弹,射程仅有600公里,远远无法满足战略需求,但它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自主研发导弹的能力。 随着东风2号、东风3号的相继问世,中国的导弹射程逐步增加,逐渐走向了洲际打击的能力。 然而,真正使中国拥有了核威慑力的,是东风5号的成功试射。 东风5号在1980年成功试射后,标志着中国在洲际战略打击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尽管这款导弹的发射方式依然较为落后,需要固定发射井,并且发射前需要数小时的液体燃料注入,但它的问世为中国建立起了初步的核威慑力。 进入80年代后,中国核弹的技术迎来了飞跃,成功实现了核弹的小型化,使得核弹可以装载在导弹上进行发射。 东风21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的核打击能力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到90年代中期,东风21的出现意味着中国不再依赖于固定发射井,而是拥有了更为灵活的战略部署手段。 2006年,东风31的服役标志着中国的洲际导弹能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东风31不仅具备更远的射程,还能够搭载更多的核弹头,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核反击能力。 到了2018年,东风31改型和东风41的问世,使得中国的核威慑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东风41不仅能够搭载分导式多弹头,其最大射程达到1.4万公里,能够覆盖全球任何一个目标。 一次性携带12枚核弹头,东风41使得中国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敌人进行精准的多点打击。 中国的核导弹事业,经历了无数的曲折与挑战,从最初的“有弹无枪”,到如今的多弹头、机动性强的导弹系统,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和战士们的智慧与汗水。 正是他们的无畏与奉献,才让今天的中国拥有了举世瞩目的国防力量,也为未来的国际安全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这条不断追求强大与自信的路上,中国的导弹事业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国家战略思维的成熟与升华。 通过这些历史的积淀与力量的积聚,中国的核威慑力量,正成为国家安全的坚实后盾,确保着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的稳定与和平。
1958年,在朝鲜援建的中国10万大军离奇失踪,美国派特务多次寻找,都没有结果,
白薇说社会
2025-01-04 18:23:06
0
阅读: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