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对郭松龄那么好,言听计从,为何郭松龄还要起兵反奉?谈及此事,郭松龄直言: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人弄坏了。 对于东北叛将郭松龄,张学良在回忆录中依然给予很高地评价,他说:“我最敬重郭松龄,我前半生的事业完全靠他”。 张学良把郭松龄当作授业恩师,对其言听计从,如果张学良将来掌权,东北的事还不都是郭松龄说算的事,可是郭松龄却出人意料地起兵反奉。 要知道,郭松龄反奉时,奉系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取胜,奉军得以马饮长江,一下子占据了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盘,一时风光无限。 郭松龄的反叛,让奉系由盛转衰,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郭松龄为何反奉呢?按照郭松龄一贯的说法,他看到东北人民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而日本对东北却虎视眈眈,自己反奉是为了结束内战,一致对外,反奉的出发点是爱国。 在郭松龄的很多信件中,都表示自己反奉是一心为公,那么,这真的是郭松龄反奉的原因吗? 在郭松龄反奉时总结反奉的因由,说道:“原因很多,主要就是为杨宇霆一人。” 郭松龄反感杨宇霆,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显现,有一次郭松龄与张学良谈话时说道:“东北的事叫老杨这人弄坏了,安徽、江苏之败,断送了三个师的兵力。现在老杨又包围老将,给他去打地盘,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老杨这帮留学生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张学良当时以为郭松龄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的考虑,因此没有多想。 郭松龄与杨宇霆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呢? 当时奉系主要分为新派和老派,老派自然是张作霖发家时的老哥们,比如汤玉麟等人,在奉系整军后,老派基本靠边站,新派成为奉系的中流砥柱。 新派又分为“陆大派”和“士官派”,所谓“士官派”就是指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人,他们都是以杨宇霆为首。 而“陆大派”就是指从陆军大学毕业的将领,他们都是以郭松龄为首。 张作霖十分看重士官派,认为杨宇霆这些人有实力,并且也为奉系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比如张作霖还是27师师长的时候,杨宇霆为其担任师参谋长。 杨宇霆极力整顿军风军纪,卓有成效,后来杨宇霆担任奉天督军署参谋长。 要说杨宇霆到日本陆士留学还真不是去扯淡,光是同学就有厉害的。 杨宇霆有个同学叫徐树铮,当时深受段祺瑞的重视,杨宇霆跟徐树铮一碰头,给张作霖带来一份大礼。 当时奉系向日本借款4000万元,购买了大量军火,徐树铮跟杨宇霆商量后,建议张作霖劫持这批军火,老张本来绿林出身,遇到这样的好事哪能放过,当即出手。 张作霖出手成功后,用这批军火为奉军装备了7个混成旅,奉系实力大增,杨宇霆也因此成为奉军的核心人物。 相比于士官派,陆大派对奉系的贡献并不大,而是得益于少帅的支持,毕竟张学良没有到外面留学过,跟杨宇霆这帮人不和炉,他想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就得从东北讲武堂抓起,而士官派的人早都位高权重,留在讲武堂教书的,都是坐冷板凳的。 在搭上张学良的这层关系后,陆大派日益发展壮大,与士官派的矛盾也越发突出起来,比如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郭松龄就不满张作霖的安排。 原本张作霖打算让姜登选去江苏,郭松龄去安徽(相当于地方大员了),结果杨宇霆这时也想要一个地盘,张作霖想到杨宇霆劳苦功高,也就同意了,杨宇霆于是选了江苏,而姜登选就去了安徽,当然,作为补偿,张作霖将奉系中的精锐全部交给郭松龄指挥(表面是张学良指挥,实际由郭松龄指挥)。 郭松龄认为自己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劳苦功高,但是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悬赏,心中极为不满。 在冯玉祥的怂恿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自己反奉必然能够成功。 在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奉军曾派人前去审问郭松龄,张作霖也想知道,张家父子待你恩重如山,你个郭鬼子为何要造反? 郭松龄在供词中说道,奉军入关是某些“少数人”想要当督军。 这里面的“少数人”当然是指杨宇霆、姜登选等人,实际上也应该包括他自己,因为他想当督军,但是却没有当成,成了他的心病。 郭松龄倒戈的真实意图,实际上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 在郭松龄反奉后,张学良曾幻想与郭松龄谈判让其放弃反奉,但是郭松龄直接列出四条停战条件,其中一条就是由郭松龄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正是这一条件,完全暴露了郭松龄反奉的真实意图,那就是为自己图谋东北的政权。 当然,张学良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一点,他认为郭松龄反奉都是杨宇霆逼得,后来还在老虎厅枪杀了杨宇霆,这简直是自断臂膀的行为。 杨宇霆行事虽然有一些嚣张跋扈,把张学良当作小孩子来看待,这让张学良十分不满。 但是客观来看,杨宇霆确实有两把刷子,对奉军的贡献也最大。 如果要说东北的事是谁弄坏的,是杨宇霆还是郭松龄,还真就不好说!
张学良对郭松龄那么好,言听计从,为何郭松龄还要起兵反奉?谈及此事,郭松龄直言:东
小博大史
2025-01-07 16:33:04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