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受德皇邀请一起检阅德军演习,李鸿章不觉失声长叹:大清

有范又有料啊 2025-01-07 16:32:53

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受德皇邀请一起检阅德军演习,李鸿章不觉失声长叹:大清若有此10营,何患东洋小丑? 甲午战后,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迫于各方压力,清政府免去李鸿章的职权,使其离开权力中枢。 1896年,俄国沙皇加冕,向清政府派遣使团参加盛会,由于此前李鸿章一直倾向于联俄制日,因此,慈禧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带领使团前往俄国,便顺便访问英、法、美、德等国。 在访问的国家中,李鸿章把德国看作是很重要的一站,其中原因自然是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德国尚未与中国有过多的矛盾,而且德国作为新兴起的国家,竟然能够打败法国这样的老牌帝国,他要去学习学习。 坊间有很多段子说李鸿章在德国遭受了冷遇,被俾斯麦热潮冷风,其实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李鸿章访问欧美,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购买一批军火,使得清军能够迅速武装起来。 中德之间向来是重要的军火贸易伙伴,李鸿章打造北洋海军时,大多军舰都是从德国购置。 所以,李鸿章到德国时,受到了极为隆重的欢迎,下榻在柏林最豪华的凯撒大旅店,德国外交大臣、船政大臣的政要相继设宴款待,就连俾斯麦也以最高规格接待了李鸿章。 德皇也按照元首的待遇欢迎了李鸿章,并邀请李鸿章一块检阅德军演习。 当时的德军士兵手握精钢打造的步枪,头上都带有坚硬的盔帽,在演练中,也体现了优良的作战素质和体魄。 这是李鸿章第一次见到如此训练有素的部队,当即失声长叹:“苟使臣有此军十营,于愿足矣,况更多多益善,尚何幺麽小丑之足为华患哉!”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就是给大清朝10个营的德军精锐,完全不用担心东洋小丑之患。 李鸿章对日本的担忧与厌恶是由来已久的,早在1874年日本发动牡丹社事件时,李鸿章就预感到日本有侵略台湾的意图,因此上奏了著名的《海防筹议折》,洋洋洒洒上万字,全面论述了中国建设近代海防的必要性,在折中更是直言“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 这是在甲午战争爆发的整整20年前,李鸿章就已经着手准备的事情,有时你甚至可以怀疑他是一位穿越者。 然而当时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清廷的威胁是来自大陆,而不是海上,清廷最终采取了左宗棠的建议,先搞塞防,后搞海防,清廷先后拿出一亿两白银给左宗棠西征。 然而这也导致清廷的海军建设迟滞了十年,在1884年的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被法军袭击,几个小时就全军覆没,直到这时才意识到建设海军的重要。 左宗棠死后,北洋水师的建设进入快车道时期,在李鸿章的推动下,北洋水师在1888年建成,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然而北洋水师建成后,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再未添置一艘军舰,在1891年更是直接停购海军军火两年,到1893年更是表示无限期搁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慈禧的挥霍、朝廷的倾轧都是原因,但这并非根本,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养这样一支海军并非清廷的财政能够支撑的,没有生产能力,一切都需要购买,成本太高。 李鸿章的感叹是有深意的,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他曾参与组建湘军和淮军,并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应该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惨败,李鸿章的威望是无人能及的。 他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积极发展军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打造了北洋海军,然而一场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30年洋务运动彻底以失败告终。 如果再看他努力效仿学习的西方国家,深感被拉开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时的德国工业化水平很高,城市覆盖率达50%,铁路网络遍布全国,铁路里程居欧洲之首,接近5万公里。 在他的强烈请求下,已经辞去宰相职位的俾斯麦陪同他参观了德国的兵工厂,德国兵工厂里各式新型武器更是让李鸿章眼花缭乱。 生产工序完整而精准,生产链条完整而紧凑,想起他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兵工厂,简直是贻笑大方。 这次德国之行,算是让李鸿章真正见识到西方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回国后,李鸿章便向慈禧和光绪详说了在欧美所见到的繁华强盛,并提出诸多借鉴改良的意见,试图追赶西方。 很多人认为李鸿章的这一番话并没有受到重视,其实不然,在李鸿章回国的同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开始宣传维新变法,在全国引发很大的影响。 在康梁主导的维新变法中,虽然没有让李鸿章参与进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是支持变法的,只不过变法太过激进,存在很多问题,最终爆发戊戌政变,慈禧下令废除变法,从而使得清廷丧失了最后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0 阅读:8
有范又有料啊

有范又有料啊

有范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