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为何很少拍成电影?1975年,张爱玲《小团圆》里面女主对话:“希望二战永远打下去”“我才能跟你在一起”。 据说全球有超过3000万的“张迷”,对张爱玲的作品十分推崇,张爱玲的作品好不好看,我个人认为是不错的,在所有的作家作品集中,只有张爱玲作品集我大概做到了通读,故事写得真不错。 但是有人会问,为何张爱玲的故事写得这样好,却除了李安的《色戒》,似乎再也没有改编成功的影视剧。 究其原因,我认为《小团圆》中男女主角的一段对话,似乎会让大家对张爱玲有更多的了解: 有之雍在看报,下午的阳光照进来,她在画张速写,画他在看波资坦会议的报导。 “二次大战要完了,”他抬起头来安静地说。 “哎呦”她笑著低声呻吟了一下“希望它永远打下去。” 之雍沉下脸来道:“死这么许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 九莉依旧轻声笑道:“我不过因为要跟你在一起。” 粗略一看,这爱情好感人,颇有一种“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气势,但仔细一看,这不扯淡嘛,为了你的爱情,可以精致的利己到以毁灭整个世界为代价? 这是张爱玲在抗战胜利30年后发表的作品,从这个片段,我们似乎能够看出张爱玲对日伪时期似乎还恋恋不舍, 其实这也难免,张爱玲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就在日伪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香港读书的张爱玲返回上海,开始在上海的一些杂志上撰稿。 1943年,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沉寂已久的上海文坛好久都没有看到这样耐看的言情小说了,张爱玲一下子火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为什么张爱玲的作品在沦陷时的上海如此受欢迎呢? 那是因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大量作家离开沦陷区,即使留在沦陷区的人也都选择“静默”起来,不发表作品。 正因为如此,沦陷区的文学市场留下一片空白,张爱玲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开始疯狂创作,当时有不少人劝张爱玲说,发表文章一定要慎重,尽量不发,或者少发,甚至还表示愿意帮助她到重庆去,却都被张爱玲拒绝,她表示“能出风头,能穿最别致的衣服……在上海自己有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大概对于张爱玲来说,没有任何时期的生活能跟在上海沦陷时这样舒适,被人追捧。 为什么沦陷区的老百姓都追捧张爱玲的作品呢?因为把自己沉浸在一个没有责任的幻想世界里,本来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啊!抗战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啊! 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讲述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呼唤大家要起来反抗,要有责任心,相比于这些作品,张爱玲的作品能够让人的情感麻痹,不关心时局的变化,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 1944年,张爱玲在作品里讲到淞沪会战时的场景,她的描述是“夜间听到炮声不能入睡”仅此而已。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写道:“九莉经过两次沪战,觉得只要照她父亲说的多囤点米,煤,吃得将就点,不要到户外去就是了。” 张爱玲后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当属《色戒》,这个故事是一个有历史原型的,王佳芝的原型是一个叫郑苹如女特工,郑苹如受国民党中统委派色诱丁默邨,实施锄奸计划,在与丁默邨相熟后,郑苹如以购买皮大衣为借口,将丁默邨诱至一家皮草店,中统特工已在此设下埋伏,没有想到丁默邨实现发现异常,及时逃离暗杀现场,郑苹如很快被捕到76号,被汪伪特务秘密处决。 然而张爱玲创作的王佳芝,在刺杀行动时,因为一颗大钻戒爱上了大汉奸,然后置国仇家恨于不顾,终止暗杀计划,把整个暗杀的同伴全部出卖。 这爱情确实惊天地泣鬼神,轰轰烈烈,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渲染这种不顾家国危亡,只为歌颂一己之私的爱情,实在是让人无法认同,再联系张爱玲与大汉奸胡兰成的那点破事,谁看不出来张爱玲再借王佳芝给自己与汉奸的爱情洗白? 根据胡兰成的说法,张爱玲对日本人并不仇视,还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在抗战胜利时,张爱玲建议胡兰成跑到日本去。 这种精致的利己哲学,对于沦陷区的百姓来说,无疑是如灵丹妙药一样治愈人的心灵,国破山河,不存在的,只要家有余粮,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比什么都强。 应该说,张爱玲的文学思想中,基本没有什么民族意识,爱国意识,还有点不近人情。 正因为如此,抗战胜利后,上海的舆论界就出现对张爱玲的攻击,有据可查的是一个署名为司马文侦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直接将张爱玲与胡兰成等17人冠以“文化汉奸”的名声。 尽管张爱玲到后来不得不出面回应“自己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拿过任何津贴”,但是张爱玲所为人诟病的是,在沦陷区宣传靡靡之音,被舆论界所质疑也在所难免,这也是张爱玲后来不敢留在大陆的原因,终究还是底气不足。 简单来说,张爱玲的作品确实好看,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即使过去这么多年,依然没有一丝老套,现在读来也没什么问题,然而在抗战时期,发表这种作品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拎不清。
张爱玲作品为何很少拍成电影?1975年,张爱玲《小团圆》里面女主对话:“希望二战
功标青史呀
2025-01-07 16:32: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