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五倍之敌围困, 三个突围方向引发争执, 主席拍板定夺: 听他的没错! 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 抗战胜利后, 1945年10月30日以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 冀鲁豫军区部队以及八路军南下支队, 共同成立了中原军区, 李先念任司令员, 郑位三任政治委员, 王树声任副司令员, 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事实上自中原军区一成立, 就受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深深的猜忌。 也就是在中原军区成立以后, 国民党军采取了步步蚕食的方针, 将中原军区压缩在很小的一片区域, 并采取经济封锁的方式进行打压, 不仅如此国民党军还在不断的调动兵力, 对中原军区以及中原解放区发动试探性的进攻, 虽然抗战胜利以后, 国共双方数次协商, 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署《汉口协定》, 但国民党军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拒不执行这一协定。 即便我军数次表示, 愿意让出中原解放区,但国民党军依旧不依不饶,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调动10个整编师30万人, 以五倍的兵力, 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 也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 由于战前中原解放区已经被压缩到了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 无论是兵力补充还是在装备上, 我军都有天然的劣势, 因此党中央指示中原军区, 迅速突围,保存有生力量。 可是从哪个方向突围, 后来却产生了不小的争议, 想要决定突围方向, 就必须弄清楚敌人在各个方向上的兵力部署, 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 对于敌人的兵力情况, 中原军区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只能依靠猜测, 担考虑到与中原解放区的北面和东面均有我军的根据地, 因此战前对突围方向的考虑, 也主要是以向北和向东为主。 军区司令员李先念认为应该向东突围, 理由与之前所设想的相同, 向东突围可以得到新四军的接应, 副司令员王震认为应该向北突围, 向北突围可以得到太行军区刘邓大军的接应, 也就是两个司令员提出不同建议的时候, 王树声却提出了第三种看法: 向北和向东突围, 都可以得到我军的接应, 不仅是我们这么想, 就连敌人也这么想, 所以想要突围成功, 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向西突围。 三个人就突围方向产生很大的争执, 都认为自己说的有道理, 后来争吵得太过激烈, 谁都说服不了谁, 三人最后决定, 将各自的建议上报中央, 请求中央定夺, 毛主席在充分考量了三种建议以后, 采纳了王树声的建议, 即向西突围。 有了毛主席拍板定夺, 李先念三人也不再争执, 双方作出了细致的部署, 并调中原军区1纵1旅伪装主力向东突围, 而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 则分为左右两路, 一路以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率领, 一路由副司令王树声率领,在敌人如同铁桶般的包围中, 奇迹般地撕开了一个口子, 最终都各自突围包围圈, 与当地的地方部队汇合。 副司令员王震则率领着359旅以及干部旅的主力, 自柞水地区继续北进, 沿途冲破国民党军的多次追击、堵截, 于8月底进入陕甘宁解放区。在各自妥善的安排下, 中原军区的所属部队历经巨大的牺牲, 最终顺利的突围,另外还有两支部队 比较值得一提, 一支部队就是中原军区1纵1旅, 在旅长皮定均的率领下, 与主力部队相反的方向进军, 一路之上历经艰难, 最终顺利突破包围圈, 7月20日在越过津浦铁路以后, 与新四军汇合, 所部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3旅, 成为华野的一支主力部队, 并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皮定均也因为中原突围有功,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而另外一支部队的命运就有些悲壮了, 为了顺利掩护突围, 中原军区鄂东独立第2旅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一个旅几乎全军覆没, 只有少量的部队留在大别山地区打游击, 旅长吴忠建国后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可以说为了全国的解放, 他们都立下了悍马功劳。
国民党军队五倍之敌围困,三个突围方向引发争执,主席拍板定夺:听他的没错!
长江有大中
2025-01-05 20:51:49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