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立新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她三年,自己一颗青菜都舍不得吃,却给徐帆买巧克力和营养品。
“我真是服了你了!你自己连颗青菜都舍不得吃,却给那个姓徐的小姑娘买巧克力,你是想干什么?”
屋子里,一个声音尖锐而充满怒火,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说话的是杨立新的妻子,她正指着自己的丈夫,眼中的怒火几乎要将他吞噬。
杨立新坐在桌边,脸上有些无奈,更多的是不解。他看着妻子,试图解释:“你别误会,我就是把徐帆当妹妹看,她一个人在北京不容易,我照顾她是应该的。”
“妹妹?哪有哥哥对妹妹这么好的?你都快把她养成你家里的女儿了!”妻子怒极反笑,眼中的泪水也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1987年。那时杨立新还不是什么大腕明星,只是一个在娱乐圈苦苦挣扎的小演员。他前往武汉演出时,认识了同样热爱表演的徐帆,两人还搭档演对手戏。
徐帆当时年轻貌美,浑身充满了活力,她的父母十分疼爱女儿,总是会为徐帆准备可口的饭菜,他们也会顺便给杨立新带上一份。一来二去,杨立新和徐帆一家人熟络起来,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杨立新发现徐帆很有表演天赋,便鼓励她:“你的外形条件这么好,天生适合演戏,不如去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吧?”这句话在徐帆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她真的辞掉了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想去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徐帆的到来,让杨立新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这个被自己鼓励来北京的小姑娘,于是便主动邀请徐帆住到自己家里。杨立新的妻子心疼徐帆一个人在北京,便心软答应了。
谁也没有想到,徐帆这一住,就是三年。
起初杨立新的妻子也很喜欢这个活泼开朗的小妹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发现了丈夫对徐帆的特殊关照。杨立新对徐帆的好,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夫妻俩省吃俭用,为了给儿子买一架钢琴。
然而杨立新却经常给徐帆买一些巧克力、红糖和营养品,只因为他知道徐帆有低血糖。他自己和妻子,却每天只能吃简单的青菜和面条,连鸡蛋都舍不得加。
杨立新妻子的怒火,终于在一次意外中爆发了。她想给儿子买一架钢琴,却被丈夫以给徐帆补身体为由拒绝了。她积压许久的委屈和不满,终于如火山般喷发出来 。
杨立新听到妻子的质问,并没有回避,而是坦诚地说:“我真的把徐帆当妹妹看,我照顾她,是因为她父母当初也对我很好,我这是感恩。”
可能正是因为杨立新的这份坦诚和正直,让他的妻子选择相信了他,对徐帆的态度,也一如既往。 徐帆在他们家住了三年,每个周末,都会主动帮忙料理家务,并且会买一些菜给他们送过来。他们儿子也习惯了徐帆的存在,亲切的称呼为“姑姑”。
经过不懈的努力,徐帆终于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进入大学后,徐帆依旧对杨家保持着感激之心,有空闲时间,总会来杨家吃饭。虽然她没有对杨立新表达过多的感谢,但她知道,杨立新对她的情谊比任何语言都更加珍贵。
毕业后徐帆出演了一些话剧,也拍摄了一些影视作品,但是一直不温不火。直到1992年,她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夏刚。经过一次次的试镜,她终于拿到了女主角的角色,并且一举成名。
后来,她又遇到了冯小刚,两人也因戏剧结缘,最终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成名后的徐帆,并没有忘记杨立新一家人。她经常带着冯小刚和他们一家吃饭,并且在杨立新的儿子杨玏的事业上,给予了很多帮助。
杨玏刚开始做副导演,参与了《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等一系列优秀电影的拍摄。后来,徐帆还给杨玏提供了《三十而已》等电视剧的资源。
徐帆曾说过:“没有杨家人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我。”她知恩图报,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曾经帮助过她的人。
徐帆和杨立新之间的情谊,超越了一般的友谊和恩情,更像是一家人之间的亲情。在娱乐圈这个复杂的圈层里,能够拥有如此真挚的情感,实在难能可贵。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可以超越血缘和利益的,真正的爱与关怀,不求回报,只求真心。
这世间,总有一些温暖的瞬间,让我们相信,人性的光辉,永远不会被时光所掩盖。
杨立新和徐帆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抹温暖的阳光,照亮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