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眼见他策马直奔皇宫而去,有个人突然拦在了他面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寝,还是直接进宫继位?您真的想好了吗?” 朱棣的大军在1402年七月间抵达南京城下,此时的南京守军早已弹尽粮绝。 城内的谷王朱惠看到大势已去,立刻带人打开了城门迎接北军入城。这位朱元璋的侄子在靖难初期曾率领三千人马支持建文帝,如今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倒戈。 建文帝朱允炆在得知城破的消息后,放火焚烧了皇宫,随即以僧人的身份逃离。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皇帝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关于他最后的结局至今仍是一个谜。 南京城内一片混乱,许多官员和百姓都在猜测朱棣入城后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 朱棣骑着战马缓缓驶入城中,四周的百姓纷纷跪拜。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直奔皇宫而去。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身穿儒服的年轻人突然站在了朱棣的马前。 这位年轻人正是时年三十一岁的杨容,建文帝二年的殿试榜眼。他没有丝毫畏惧,直视着朱棣问道:"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寝,还是直接进宫继位?" 这句话让朱棣愣住了,他想起了一个重要的礼制:藩王登基之前,必须先拜谒先帝的陵寝。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继承的是太祖朱元璋的正统。 杨容的这个提醒可以说恰到好处,既点明了朱棣此时的身份定位,又暗示了登基称帝的正当程序。如果朱棣直接进宫登基,很可能会被人认为是不敬先帝、强夺皇位。 朱棣立即改变了行程,先去拜谒了朱元璋的陵寝。 杨容出身福建,原名杨子荣、杨道应,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在科举考试中,他一路过关斩将:乡试第一、会试第三、殿试第二,成为了建文帝二年的榜眼。 初入仕途的杨容被分配到翰林院担任编修,这是明朝培养高级官员的重要机构。 靖难之役爆发后,许多官员要么坚决抵抗朱棣,要么仓皇出逃。而杨容却能够审时度势,看到了朱棣比建文帝更适合担任皇帝的事实。 朱棣登基后,对杨容的才能十分赏识,让他进入文渊阁参知政务。这一任命打破了翰林院按资历升迁的常规,让年仅三十一岁的杨容成为了明朝最年轻的内阁大臣。 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御驾亲征,军队面临着补给线过长导致粮草不足的问题。 杨容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就近从各地粮仓调粮,二是向民间借粮并承诺加倍偿还。这个建议解决了军队的后勤困境,为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时,特意让杨容担任皇太孙朱瞻基的老师。除了教授经史子集等传统学问外,杨容还要负责教导未来的皇帝战略筹划和军事知识。 在五次御驾亲征中,杨容都随军出征,为军事决策提供重要建议。特别是在第五次北征时,他提出了分化瓦解蒙古各部的策略,避免了敌军联合对抗。 杨容深刻理解朱棣迁都北京的战略意义,积极联合朝中大臣支持这一决定。 面对南方官员的反对声音,杨容从国家安全和战略布局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服。迁都北京的成功,为明朝防御北方威胁、巩固统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处理政务时,杨容既不会盲目附和皇帝的意见,也不会刚愎自用,而是始终从国家利益出发提出建议。 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能力,让杨容获得了朱棣的充分信任。在朝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了永乐年间不可或缺的重臣。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归来的路上突然驾崩,这是明朝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当时二皇子朱高煦对皇位虎视眈眈,朝廷局势岌岌可危。 杨容立即与金幼孜秘密商议,决定暂不发丧,由他带着少监海寿秘密回京向太子朱高炽报信。这个决定为朱高炽顺利登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朱高炽继位后,任命杨容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学士、工部尚书等职,让他同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 然而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就去世了,其子朱瞻基继位,成为明宣宗。朱高煦趁机发动叛乱,意图夺取侄子的皇位。 在这个危急时刻,杨容力主朱瞻基亲自出征平叛。他认为朱高煦没有想到新帝会亲征,这种出其不意的举动将会起到重要效果。 事实证明杨容的判断是正确的,朱瞻基御驾亲征后,朱高煦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就选择了投降。这次成功平叛让朱瞻基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在朱瞻基统治期间,明朝进入了著名的"仁宣之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这个盛世局面的形成,与杨容等重臣的辅佐密不可分。 但好景不长,朱瞻基在位仅十年就去世了,其子朱祁镇年幼即位。明朝再次面临皇帝年幼的困局。 此时的杨容已经年事已高,但仍然竭尽全力维护朝廷稳定。他与其他重臣一起组成"三杨"班子,继续维持着朝廷的正常运转。 看到宦官王振逐渐得势,年迈的杨容开始着手培养新一代的政治人才。他极力推荐了曹鼐、陈循等年轻官员,为朝廷储备新的力量。 杨容在回乡祭祖的途中去世,朱祁镇特地下令停朝一日,追赠他为太师和左柱国。 杨容去世十年后,朱祁镇过分信任宦官,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朝从此由盛转衰。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眼见他策马直奔皇宫而去,有个人突然拦在了他面前说:“
爱吃凉历史
2025-01-02 19:30:19
0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