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孝庄病逝。康熙哀嚎不已,捶胸跳脚。谁知,走出孝庄的寝宫后,他就命令侍卫:拆掉祖母生前最喜欢的5间宫殿,棺椁也不要下葬。此后孝庄停灵三十七年。 信息来源:《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 冬日,风雪飘摇,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肃穆的氛围中。一声急报打破了清晨的静谧,传至乾清宫:“太皇太后驾崩!” 康熙帝正在批阅奏折,听闻噩耗,手中笔瞬间滑落,墨迹洒满了折子。他猛地站起,脸色苍白,心如刀割。 片刻的愣神之后,他疾步奔向宁寿宫,脚步沉重却飞快,身后的侍从们几乎追赶不及。 推开宁寿宫的大门,一股刺骨的寒意扑面而来,康熙看到内侍宫女们跪了一地,啜泣声低回不绝。他没有停下,径直走向孝庄的寝殿。 厚重的帘帐被掀开,映入眼帘的是祖母那张静谧安详的面容。她的双眼紧闭,唇角微微上扬,仿佛在做一个美好的梦。然而,那一丝生气已经彻底消失。 “祖母……”康熙低声呢喃,身体颤抖着扑倒在孝庄的床边,泪如雨下。 他用力握住她已冰冷的手,仿佛想用自己的体温唤醒她,声音哽咽中带着深深的痛楚:“祖母啊,没有您的教导与扶持,孙儿何以坐稳这江山?” 这句话,回荡在整个宁寿宫,撕裂了众人心头的伤口。康熙哭得不能自已,从泪流满面到哀嚎失声,直到声音沙哑。 他双手捶打自己的胸口,身子颓然伏在床沿,眼泪顺着脸颊滴落在孝庄的衣袖上,融入那已失去温暖的绸缎中。 一旁的宫人低垂着头,悄悄拭泪,却无人敢上前劝慰。这一刻,康熙不再是大清的天子,而只是一个失去至亲的孤独孙儿。 他眼中的悲恸,是对祖母无尽的爱与依赖,更是对她离去无法填补的空虚与遗憾。 康熙对孝庄的感情深厚,源于她在他童年时期的悉心照顾。 自父亲顺治帝早逝后,孝庄便一手扛起了抚养康熙的重任,教他礼仪规矩、治国之道,更在康熙年幼时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给予关键指导。 因此,孝庄的离世对康熙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悲痛中的康熙强撑着身体,低声询问身旁的内侍:“祖母生前是否留下遗愿?” 一名年长的宫女哽咽着答道:“皇太后生前曾说,‘太宗皇帝去世已久,不可为我轻动。’”言下之意是孝庄并不希望自己去世后为朝廷增加过多的负担,更不愿扰动先祖之灵。 尽管孝庄的遗愿展现了她一贯的节俭与远见,但康熙的反应却让众人始料未及。 他走出宁寿宫后,忽然停下脚步,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地对随行侍卫说道:“传令,拆掉祖母生前最喜欢的五间宫殿,棺椁暂不下葬。” 这一决定震惊了整个后宫乃至朝廷。孝庄是太宗皇太极的皇后,身份尊贵,地位崇高,她的葬礼本应是皇家最为盛大的仪式。 然而,康熙竟选择让她的棺椁停灵,且未安排合葬之事。一些大臣在朝堂上表达了困惑与质疑,但康熙始终未作详细解释。 孝庄的棺椁就这样静静地停放在紫禁城中,时间一晃便是三十七年。期间,康熙帝多次亲临孝庄棺椁所在的安放地,跪拜祭奠,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感。 他曾多次向大臣提及祖母的教诲:“祖母教会我,不要因个人情感影响国之大事。”康熙或许正是基于这份教导,才压抑了为孝庄铺张厚葬的冲动,力求以俭治国。 尽管如此,康熙内心的愧疚从未消散。他深知,自己这一决定可能招致后人的非议,但为了维护清朝初年的财政与政治稳定,他甘愿背负这份压力。 直到1722年,康熙驾崩,其子雍正继位。雍正对孝庄的停灵一事早有耳闻,并对父亲的决定心存不满。他认为,孝庄一生为清王朝鞠躬尽瘁,不应在死后仍受冷落。 于是,雍正决定以最高规格为孝庄安排正式葬礼,并将其安葬于昭西陵,与太宗皇太极合葬。 葬礼当天,天降微雪,风声似哭。雍正亲自主持仪式,向在场的宗亲、文武百官庄严宣布:“今日之葬,乃我大清之荣耀,亦是康熙先皇与朕对孝庄太皇太后的至高敬意。” 整个过程肃穆庄重,展现了皇家无尽的哀思。
1687年,孝庄病逝。康熙哀嚎不已,捶胸跳脚。谁知,走出孝庄的寝宫后,他就命令侍
凌统看趣
2024-12-31 15:24:20
0
阅读:63
木石213
孝庄的昭西陵在遵化,皇太极的昭陵在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