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物资艰难,陈赓刚买了块肉,政委宋任穷转头就给他吃了。陈赓气的在他肖像画上写了大大两个字“穷相”,可谓一语双关! 红军长征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征程,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场史诗般的远征,不仅是军事斗争的胜利,更是一场智慧与勇气交织的生存斗争。 物资筹措、粮草供应和财政保障等问题始终贯穿其中,成为红军得以坚持和壮大的关键因素。 红军在长征前已经意识到物资储备的重要性,提前进行了广泛的筹备工作。在中央苏区,毛泽民等领导人组织了大规模物资征集行动。 从子弹壳、铜铁器到粮食、药品,再到草鞋和棉被,每一项物资都精打细算,以满足漫长征途上的需求。 在百姓支持下,红军筹集了数十万担粮食,为长征初期提供了有力保障。工兵厂日夜赶制武器装备,确保战士们手中不缺枪弹。 与此同时,红军还大量募集资金,利用钨矿资源对外交易,为革命筹措了可观的经济来源。 尽管准备充分,但实际行军中物资损失巨大,尤其是湘江战役后,辎重几乎损失殆尽。 面对这种困境,红军迅速调整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解决补给问题。 打土豪分田地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红军将地主和富农的财产充公,既满足了战士的生活需求,也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在这一过程中,红军严格执行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为了长期维持经济稳定,红军还设立了自己的货币体系。在遵义会议后,毛泽民推动发行了“红军币”,并以食盐等紧俏物资作为支撑,通过交易和兑换方式促进流通。 这不仅解决了战士的津贴和补给需求,也稳定了当地市场物价,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经济环境。 离开遵义前,红军特意安排货币回笼,以银元和盐等物资兑换红军币,保护了群众利益。这一举措体现了红军在经济管理上的智慧和对民心的重视。 红军在行军过程中还充分利用战斗缴获和灵活贸易。多次战斗胜利后,红军不仅缴获了粮食和物资,还补充了武器弹药。 在川滇一带,红军甚至缴获了军阀送给敌军的粮草和特产,极大缓解了物资紧缺的困境。 此外,红军还通过公平交易与百姓交换粮食和日用品,既维持了军需供给,又增强了群众基础。 然而,物资短缺始终是长征途中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在翻越雪山和穿越草地的过程中。 面对恶劣环境和生存挑战,红军不得不依靠顽强的意志和灵活应变。翻越雪山前,部队提前储备炒面和干粮,并准备辣椒、生姜等耐寒食品。 尽管如此,高寒缺氧依然导致许多战士冻伤甚至牺牲。但凭借严格的行军纪律和紧密配合,红军最终成功越过雪山,为继续前行奠定了基础。 穿越草地的困难更为严峻。粮食严重短缺时,红军不得不采集野菜和野果充饥,甚至食用皮带和牲畜肉以维持生命。 为了保证队伍的前进速度,许多战士忍受饥饿和寒冷,在泥沼中艰难跋涉。 即便如此,红军仍然保持纪律,在极端困难下努力保护百姓的利益,体现了革命军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风貌。 长征途中,红军的经济智慧与组织能力也在多个细节中得到体现。 毛泽民等财政干部利用有限资源建立起初步的金融体系,通过货币发行和合理管理保障经济运行。 粮食不足时,红军灵活分配物资,优先保障伤员和前线战士的需求。 同时,红军还注重发展地方经济,鼓励农民生产、修建水利,为革命根据地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内部还展现了乐观团结的精神面貌。陈赓与宋任穷之间的趣事便是其中一例。 两人生活习惯不同,偶尔产生小摩擦,却在幽默调侃中增进了友谊。 一次,陈赓刚从集市上买了一块肉打牙祭,在炉子上慢慢的炖着,不想竟被宋任穷“误食”了。 陈赓又好气又好笑,便题字“穷相”作调侃,而宋任穷不仅不生气,反而将其视为勉励。 这种轻松幽默的氛围缓解了长征中的紧张情绪,也鼓舞了士气。 红军的经济策略不仅展现了革命智慧,也塑造了后续发展的基础。 苏区时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和建立银行系统积累资金,为红军提供了初始物资保障; 长征途中通过灵活机动的筹措方法、严谨的纪律管理和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确保了部队的生存和发展。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红军展现出了超凡的适应能力和战斗意志。
长征时期,物资艰难,陈赓刚买了块肉,政委宋任穷转头就给他吃了。陈赓气的在他肖像画
白薇说社会
2024-12-30 21:42:4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