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留美博士潘锦功在被美国“释放”后,准备搭飞机回国。在机场,他偶然注意到几个便衣特工一直在对自己进行跟踪。他立刻意识到美国根本没打算让他离开,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信源:四川在线2023-03-27科创未来丨潘锦功:让玻璃发电成为现实) “挂在墙上的油田”——这个听起来有些科幻的概念,如今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这事儿背后,是潘锦功这位科学家将近二十年的辛勤付出。 他研制出的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也就是大家说的“发电玻璃”,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 潘锦功,出生于70年代河南南阳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虽然没有多少学历,却在他年幼时灌输了对知识的崇高敬意。 潘锦功孩提时期便对阅读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颂扬科学家们为国奉献的故事让他念念不忘。 邓稼先、朱光亚等人的传奇,在他内心深处埋下了“科技兴国”的火种,催他立志以智慧改变中华的命运。 1987年,潘锦功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选择了物理专业。 大学四年,不仅为他打下了深厚的物理基础,同时也让他对探索科学的热忱燃烧得更加旺盛。 但是,他明白国内的科研环境与国际一流标准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为了追求更尖端的知识,他选择走出国门。 1995年,潘锦功飞往德国,进入了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物理学,并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起初,他的研究并未涉足光伏领域,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标志了中国光伏发展的起始之年。 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日渐升温,这股热潮同样波及了潘锦功所在的研究室。 当他看到国内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他意识到了自己背负的使命,潘锦功决定将研究重心放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上,他决心攻破这一技术的壁垒。 在美国的科研生涯中,潘锦功展现出了他的技术才华。 他投身建立了钙钛矿太阳能研究实验室,并负责其日常管理,领导团队完成了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他研发的柔性太阳能面板,电力转化效率达到25%,远高于当时普遍的15%,即使在阴天天气下亦展现出良好的性能。 这项研究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潘锦功也因此名声大噪。 美国政府试图以百万美元的年薪留住他,邀请他加入可再生能源研究小组;各大企业也纷纷向他伸出合作的手,希望获得他的技术专利。 面对重重压力和诱惑,潘锦功始终不动摇,他心知肚明自己的故土是中国,他渴望回馈祖国。 2011年,历经周折,潘锦功终于回到了他久违的祖国。 他选择在四川设立了自己的事业基地,因为此地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立碲矿床。 归国之旅并非坦途,创业之初,他遭遇了许多困难,比如资金不足,科研基地难觅,他四处奔走寻求投资,但许多公司对这项新技术持谨慎态度。 2013年,潘锦功的工厂资金链陷入困境,更糟的是,一些掌握关键技术的团队成员因高薪诱惑离队。 此时,美国方面再次伸出援手,承诺给予优厚待遇和科研环境。 潘锦功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但他从未放弃他的理想。 转机出现在2015年年末,在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潘锦功的“发电玻璃”项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入选了国家核心科技项目,获得了1.6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这笔资金犹如甘霖,为潘锦功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得到国家支持后,潘锦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技术研发之中。 他不分昼夜地奋斗,克服了碲化镉薄膜的大面积生产和生产效率等难题,2017年全球首款两平方米的碲化镉发电玻璃诞生,仅需50秒即可制成。 中国在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潘锦功的“发电玻璃”具备高透明度、高效率转换、良好的弱光性能,可广泛运用于建筑、汽车、航天等多个行业。 如果将建物的玻璃外墙换成发电玻璃,那么建筑就能化身为“发电站”,大大节约能源消耗。 2019年,潘锦功荣获“杰出工程师奖”,这代表了国家对他多年辛勤工作的认可,站在颁奖台上,他百感交集。 他明白,自己追逐梦想的路途虽然布满艰辛与挑战,但他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 如今,潘锦功的“发电玻璃”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2011年,留美博士潘锦功在被美国“释放”后,准备搭飞机回国。在机场,他偶然注意
事友看过
2024-12-23 14:26:1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