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卫之子汪文悌归国祭奠父母,当他抵达中山陵时,却发现自己的父亲母亲

宋看社会 2024-12-21 10:55:21

2005年,汪精卫之子汪文悌归国祭奠父母,当他抵达中山陵时,却发现自己的父亲母亲正跪在那里,望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双亲,汪文悌默默流下两行清泪…….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汪精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聪颖过人,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1905年,年仅22岁的汪精卫毅然加入同盟会,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之中。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汪精卫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并肩战斗,为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而不懈奋斗,1910年的一天,汪精卫冒着被捕的危险,只身刺杀清廷亲王,虽然未能得手,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钦佩,次年,他又亲赴黄花岗,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   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汪精卫凭借出色的才干,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和器重,在孙先生的提携下,他的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成为国民党内冉冉升起的新星,谁能想到,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日后会走上一条背叛革命、出卖国家的不归路呢?   也许,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难以预料,1913年,在复辟帝制的争斗中,袁世凯一手策划了“二次革命”的失败,并对国民党进行了疯狂的打压和迫害,面对革命前景的渺茫,汪精卫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中开始动摇,他一时糊涂,竟然倒戈向袁,成为了袁世凯的座上宾。   北伐战争期间,面对蒋介石在“清党”中对共产党的无情打压,汪精卫心存不满,与之针锋相对,然而,当时的汪精卫已经日渐迷失了革命的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中,摇摆不定、朝秦暮楚,最终众叛亲离,黯然离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了中国国土,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本应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汪精卫,却暗通款曲、勾结日寇,处处为日本侵略者张目,他不顾民族大义,极力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主义论调,成为了蒋介石对日妥协、苟且偷安政策的急先锋。   让人不齿的是,汪精卫为一己之私,为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竟甘愿出卖民族良知,沦为十足的汉奸卖国贼。   1940年,在日本军阀的扶持下,他另组伪国民政府,成为傀儡政权的头目,从那时起,这位昔日的国民党元老,彻底与民族的利益背道而驰,与侵略者同流合污。   汪精卫对日本侵略者的卑躬屈膝,令国人愤慨不已,他不仅残酷镇压抗日志士,变本加厉宣扬“大东亚共荣"“中日亲善”等奴化思想,还极力为日本侵略辩护开脱。   在他的眼中,日本竟成了中国的“恩人”,侵略战争则被美化为解放事业,他的言行令人不齿,其无耻嘴脸更是让万众唾骂。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任何违背民族大义的行为都逃脱不了人民的审判,汪精卫死后,其葬于南京中山陵附近,与国父孙中山比肩而眠,然而,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这对男女和千古罪人秦桧、李林甫等又有何区别?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人们路过中山陵,都能看到一对铜像,他们终日跪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这就是汪精卫及其妻子陈璧君的雕像,两座雕像低眉垂眼,神情忏悔,宛如两个永世不得翻身的亡魂。   2005年,汪精卫的次子汪文悌从香港回到南京,专程祭拜先父,当他来到中山陵,看到父母的跪像时,一下子泪如雨下,站在那里,汪文悌仿佛又看到了父母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幕幕,内心百感交集,几近崩溃。   “做错事就应该受到惩罚!”汪文悌哽咽着说道,是啊,即便时过境迁,罪孽是无法抹去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投敌祸国的人都将遗臭万年,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只因他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才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无法承受之重。   透过汪精卫的一生,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私利绝不能凌驾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上,一个人的命运,从来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背叛国家利益,就是背叛自己,祸国殃民,更是在自掘坟墓。   信源:百度百科:汪精卫

0 阅读:93
宋看社会

宋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