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在,没有人敢对中国动武!”我们有这样的勇气,是因为我国一位“失踪”了三十年的男子,带头研制出了第一艘核潜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然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防力量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为了尽快改变这一局面,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发展国防工业。当时,我国刚刚结束战争,百业凋敝,工业化水平很低。据统计,1952年我国原煤产量只有6600万吨,发电量仅为73亿度,机床产量只有8000台,钢产量更是只有135万吨,而当时美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了8700万吨。面对这样的差距,如何才能迅速提升国力,确保新生的共和国不受侵犯呢? 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那就是向苏联寻求援助。经过双方谈判,苏联政府答应援助我国156个重点工业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煤炭、石油、钢铁、化工、机械、医药等诸多领域。对此,周恩来总理高兴地说:"有了苏联的大力援助,我们就可以搞起来了!" 156个援苏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仅用几年时间,我国就初步完成了工业布局,钢铁、机床、发电等工业部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我国还围绕援苏项目,自行配套发展了数百个大中型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工业根基。 尽管如此,在尖端国防领域,我们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依然很大。当时,美国和苏联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和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而这些关键技术,苏联却并不愿意无保留地转让给我们。即便是承诺援助的项目,苏方也是能推就推,态度十分消极。负责援华项目的苏联专家坦言,他们提供的制图资料。我国决策层对此心知肚明,在感谢苏联援助的同时,也深感我们必须尽快实现尖端武器的自主研发,否则国家安全就难以得到根本保障。 于是,中央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秘密开启核武器、核潜艇等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此乃需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之宏大工程,其与国家安危、民族复兴息息相关。从那时起,一大批爱国志士怀着报国之心,毅然投身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事业当中。 虽然起点很低,但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创造,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有信心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尖端武器!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要用两个五年计划,在一切重要的工业部门和国防部门,赶上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信念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开启了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伟大征程。 在国家秘密启动尖端武器研制的过程中,来自广东揭阳的黄旭华毅然踏上了投身核潜艇事业的道路。1958年的一天,已经在舰船研究所工作多年的黄旭华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电话,要求他立即赶赴北京参加一个重要项目。他未曾有丝毫犹疑,便毅然投身于这项关乎国家安全的伟大工程之中。 由于项目的高度机密性,黄旭华和他的团队被安排在一个远离人烟的小岛上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他们与外界完全隔绝,就连家人也不知道他们的确切下落。黄旭华的父亲病重,多次来信盼望能见他最后一面,但为了保守国家秘密,他始终无法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黄旭华的兄弟姐妹们无法理解他的选择,认为他是一个不孝子。只有母亲始终相信,儿子一定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在身。 在那座小岛上,黄旭华及其团队踏上了核潜艇研制的艰难征程。他们手头并无现成资料与数据可供参照,仅有两张从国外情报部门获取的潜艇照片,且影像模糊不清。除此之外,就只能从一些零散的公开报道中去搜集蛛丝马迹。面对如此困境,黄旭华并未退缩。他组织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先着手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而后逐步探寻设计方案。 为了节省宝贵的时间和资源,黄旭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先用木头按照1:1的比例建造一艘潜艇模型,然后在模型上反复试验和完善设计。此方案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于是,团队成员们白天讨论设计图纸,晚上加班加点地刨木头、钉龙骨。经过不眠不休的努力,一艘木头潜艇渐渐成型了。 就在团队马不停蹄投入研制的时候,1959年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的消息传来,给了他们很大鼓舞。没想到不久之后,一位外交官送来了一件礼物,是一艘按照"鹦鹉螺"号1:200制作的潜艇模型。虽为一件玩具,但其内部构造与黄旭华团队的设计竟惊人地相似! 在详细了解了美苏核潜艇发展历程后,黄旭华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不走美苏的"常规动力——核动力——核常兼备"的老路,而是直接"一步到位",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滴型潜艇!这个决定一开始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但黄旭华坚持己见,经过反复论证说服了大家。 1970年8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庄严下水,填补了我国海军装备的一项空白。1974年,它正式交付海军,成为捍卫海疆的重要力量。为了表彰黄旭华的卓越贡献,他被授予了"国防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但此时人们仍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有我在,没有人敢对中国动武!”我们有这样的勇气,是因为我国一位“失踪”了三十年的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2-19 16:43: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