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雍正第9代孙-93岁的启功在去世前留下遗言:“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和宝琛合葬在一起。” 2005年,启功先生在93岁高龄时去世,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遗言:"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和宝琛合葬在一起。"短短二十个字,道尽了这位书画大家一生最深沉的情感羁绊。 回首往昔,启功与妻子宝琛风雨同舟近半个世纪。尽管婚姻起始于父母的安排,非出于自由恋爱,但夫妻二人从最初的陌生、隔阂,到最终的心心相印、形影不离,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感情也随之沉淀升华。 宝琛对启功的付出和支持,溢于言表。上世纪五十年代,启功的事业陷入低谷。宝琛毅然变卖自己的首饰,为丈夫筹措创作经费。她懂得启功的自尊,从不抱怨,只是悄悄把变卖所得交给他,说:"你安心作画,我来打理生计。" 正是有了妻子的悉心呵护,启功才能潜心研究,笔耕不辍。 后来,随着启功的事业蒸蒸日上,生活条件改善了。谁知不久,变故再生——文化大革命开始,启功受到批斗,被勒令停止创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宝琛始终不离不弃,给予丈夫最坚实的后盾。她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还在精神上时时开解鼓励,让饱经沧桑的启功重拾信心,度过那段暗无天日的艰难岁月。 然而,天不假年。1975年,宝琛因病撒手人寰,把尚在文革阴霾下苦苦挣扎的启功留在了人世。宝琛是含着泪离去的,因为放心不下丈夫孤独的晚年。而启功,在送别挚爱妻子时,心如刀绞。他写下一首哀婉动人的诗篇,哭诉与妻子40余年的鹣鲽情深,感叹"相看泪眼,痛失红颜知己"。 启功晚年虽然衣食无忧,但再无欢颜笑语。他把房子布置得极其简朴,连双人床也换成了单人床。那张空荡荡的床,象征着他空落落的心,也昭示着他对亡妻矢志不渝的情感。30年来,启功像个孤独的行者,在寂寥中念念不忘宝琛,在追思中守望天国的妻子。 "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和宝琛合葬在一起。"这是启功对妻子宝琛的承诺,也是他毕生的夙愿。纵使阴阳两隔,但夫妻恩爱情长,魂牵梦萦,超越生死。正如诗云:"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启功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这句话,感人至深。 追忆往昔,启功与宝琛的人生轨迹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1912年,启功出生于北京。他虽然身系皇室后裔,家境却早已中落。清王朝覆灭后,昔日的尊荣不再,这位康熙的九代孙不得不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谋生。曾几何时,堂堂皇孙竟沦落到拒绝承认自己的姓氏,宁可自称姓启名功。这种种际遇的变化,恰如一个时代的缩影。 1932年,20岁的启功在母亲的撮合下,与大他两岁的章宝琛完婚。彼时,家庭联姻在中国社会尚属常态。启功这个不羁的青年,虽然内心抗拒包办婚姻,但念在父亲去世,不忍母亲伤怀,还是勉强应承下来。谁曾想,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看似勉强的组合,竟成就了一段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话。 新婚之初,年轻气盛的启功难免对宝琛存有芥蒂。但婚后相处,他渐渐发现宝琛的种种优点:贤惠、体贴、温柔、善解人意。宝琛的种种美德感化着启功,夫妻俩慢慢由最初的貌合神离走向心心相印,共同踏上了人生的征程。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百业萧条。启功的事业遭遇滑铁卢,陷入窘境。宝琛见状,义无反顾地变卖首饰,为丈夫的艺术追求提供资金支持。她悄悄把钱交给启功,体贴地说:"你安心创作,其他的事情交给我。"正是有了妻子的慷慨解囊和精神鼓励,启功才能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埋头苦练,奠定了他日后在书画界的地位。 五十年代,启功渐有所成,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生活状况也有所改善。然而,好景不长,接踵而至的变故再次打破了平静的生活。1957年,启功的母亲和婶婶相继病重。宝琛不辞辛劳,悉心照料两位老人。即便老人偶有怨言,宝琛也从未计较,始终以宽厚待之。这一幕幕都尽收启功眼底,他由衷地感激妻子为这个家付出的一切。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爆发。启功遭受冲击,被迫停止工作。危急关头,宝琛挺身而出,以柔弱的肩膀为丈夫遮风挡雨。她常伴启功左右,给他以无声的支持和鼓励。宝琛的陪伴,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启功前行的路。多少个不眠之夜,当外面传来阵阵喧嚣,宝琛都会轻抚丈夫的后背,让他安然入眠。正是经历了患难与共,夫妻二人的感情愈加深厚,那个词怎么说的来着——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天妒英才,噩耗又起。1975年,宝琛积劳成疾,抱憾离世。临终前,她仍惦念着丈夫,叮嘱他要续弦,以免晚年孤苦。启功悲痛欲绝,他无法接受失去妻子的事实,更无法想象没有她的生活。悲伤中,他写下一首诗,诉说与妻子40余年的鱼水之欢,感叹"君去泉台万事非,数十年来伴红袖"。诗中字里行间,字字血泪,句句哀恸。那种刻骨铭心的爱,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生死。
2005年,雍正第9代孙-93岁的启功在去世前留下遗言:“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和宝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2-18 17:41:19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