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的“九街、三市”对于年龄大一点的老人来说可能是家喻户晓,但对年轻人来说可能知道的不是太多。 赤峰街原来叫“乌兰哈达,是18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商业重镇”。1742年(乾隆七年)设立了乌兰哈达巡检司,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就有了东西走向的三条街,也就是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 之后又逐渐建立起了南北向的三条横街,也就是东横街、西横街和兴隆街。 而后又陆续建成了四道街、五道街、六道街,这就是最早的九条街路,直到20世纪50年代。 赤峰的地理位置优越,东边可以经朝阳到达锦州和沈阳,南边可以经过承德进入北京、天津,商路四通八达。 赤峰北部的大宗农畜产品以及当时的甘草、麻黄等土特品和粮油,经此地外销京津,沈阳方向的工业品经此地销往北部的牧区和周边地区,形成了商家纷纭、货物云集的闹市。到1920年就已经发展到大小商店1000多家,达到了鼎盛。 在头道街关帝庙的后面有一个青石小山,这个山叫“蜘蛛山”,最开始是一座天然的拦洪大坝,锡泊河和阴河在蜘蛛山的脚下交汇流入英金河。 每到夏季汛期山洪暴发,波涛汹涌,水量比平时增加数倍。尽管如此,南岸的城镇也安全无事,加上东边有名胜红山依靠,周围平原广阔,是建城的最佳之地,所以代表城镇发展走向的首条街路头道街就建在了河流的南岸。 乾隆年间的街道东西长四五里,南北宽不足二里。东边到原泄洪道(现在的双桥),西边到西屯边界(原皮革厂南胡同) 东西走向的三条街各分为三段,东段当中的横街叫东横街,西段当中横街叫西横街,唯独头道街西段的横街叫兴隆街,如今东西横街早已随城市的扩建进行了道路改造。 关于兴隆街的历史沿革也是很有意思的。这条街原为向北直达英金河南岸渡口的一条胡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通向北部牧区的交通要路。随着商业的日益发展,这条胡同也逐步改观。 清朝时期朝廷在这条街设有“盐务署”一所,凡是来赤峰的盐车驼队,必须在这里短暂停留,接受检查、征收盐税。 此外,运输皮毛和粮食的车辆驼队也是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于是在这条街就出现了四家买卖皮毛店铺和一家盐店,生意都非常兴隆,因此,人们都把这条横街叫做“兴隆街”。 赤峰的“三市”是粮市、菜市、马市。市和集不同,“市”是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而“集”是定期交易货物的地方。所以赤峰的“市”是天天都有的。 “粮市”也叫大粮市,现在仍有这个地名,位于火花路的西边。由于当时的街道狭窄,不能满足交易的需要,后又分出来两个“粮市”,一个是西粮市,位于三道街的西屯;另一个是“中粮市”位于三道街中心,这段街路宽阔,开市后,大多数粮食车驼都赶集于此。此时,三个“粮市”每天进出大小车辆数百辆,繁荣了周边的粮谷交易。 “马市”最开始设置在二道街中段,是牲畜交易的场所。清代光绪年间每天都有一二百匹马在这个市场上交易,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牲畜。在“马市”成交的业务均由经纪人“马桥”办理,收取佣金。 随着交易量的增大,市场的容量不能满足交易需求,于是就有一部分经纪人另在五道街开辟了一处市场,这里主要交易牛、驴、螺等,人们把这称作“小驴市”。从此市内有了两个牲畜交易市场。 最初的“菜市”位于六道街西屯东口,五道街南口外的一块空地,每天在黎明前,附近运来的大量蔬菜就在这里进行专营批发,还有少量零售菜摊子也在这里售卖蔬菜。同时许多卖小吃的也很早赶到这里,满足交易的人们的餐饮需求,卖糖豆包、切糕、果子、面食等各类风味独特的小吃。 当时还有两个小一点的菜市场,一个是在兴隆街口东西一带,卖菜的多数是二道贩子。另一个是大粮市北口,多数是附近的小户菜农, 这些市场除了全天营业的以外,一般都是早晨营业一阵子,或者是上午营业半天,下午远道而来的车辆和驼队都各自返回了。 如今“九街三市”早已成为历史,随着时代的更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前仅有几平方公里的赤峰城市初始模样早已消失一去不返,随之而来的是拥有百万人口,街路宽阔、高楼林立、公路铁路民航立体交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新赤峰。 老赤峰的影子和记忆已渐行渐远,只能在历史资料中寻找他的过去,品味他的轨迹,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关注赤峰的未来。
赤峰的“九街、三市”对于年龄大一点的老人来说可能是家喻户晓,但对年轻人来说可能知
白山的生活
2024-12-13 16:43:4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