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王万青在就诊过程中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产妇生完孩子后疼得死去活来,可藏民们说什么也不同意王万青诊治。 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这里的藏民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和礼仪,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这种东西根深蒂固,很难去消除,作为医生的他只能一遍遍用那蹩脚的藏语向对方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的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这种话有的时候管用,有的时候不管用,久而久之,都让他产生一种“看运气”的想法。对他而言,每次出征都是一次冒险,他所在的地方叫做玛曲,这个地方十分的荒凉,方圆几十里地都没有人烟,这里的牧民带着牛羊生活在大草原上,有着自己的“移动小屋”,有时候前天你还能远远看见他们的住所,后天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你说这么恶劣的环境,为什么他一个外人要来这里当医生呢?这就要从王万青本人说起了。他是出生在大城市的人,亲眼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景象,也曾对这些地方流连忘返,但是从他选择成为医生的那一刻起,这些杂念统统的被抛在了脑后。 几年后,当他面对工作分配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祖国最艰难、最贫穷的地方去当医生,因为他知道,那里需要他,需要这样一个专业的医生去拯救他们的性命,于是他来到藏族的玛曲县,来到了这个荒凉的、杳无人烟的草原之上。 草原上的环境十分恶劣,通常情况下只能骑马前往患者的家中,他还记得骑马出诊的情况,当时天色已近黄昏,忽然有个藏民推开了卫生院的大门,说家中有人生病,需要医生救治,刚培训出来没多久的他没有过多的犹豫,骑上马就跟着藏民赶往家中,可谁知,他身下的马儿并不是那么听他的话,还没跑出去多远就将他摔下了马,多亏藏民的帮助,才将局面稳定了下来,自此以后,他有事没事就会练习骑马,直到自己熟练为止。 出诊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除了路途遥远之外,沟通也是个大问题,那个时候,藏民们通常都奉行着一个治病原则,那就是“小病不用治,大病不用看”他们并不重视生病这件事,好像通过自己就能痊愈一样。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他费劲了口舌,每次遇到人,不管对方烦不烦,有没有需求,他都会将这些事一遍遍、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诉说着,就是为了他们能够重视生病这件事情。他努力的适应这里的生活,刚来的那一年,他时常因为高海拔而呼吸不上来,但是在一年之后,他已经可以和这里的居民一样正常的生活了。 在一次活动中,他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对方是个藏民,但是也懂一些汉语,所以通常情况下,她负责双方的交流和翻译,有了本地妻子的帮助,他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藏民们也越来越信任这个从外地过来的小伙子。 除了是个好医生之外,他还是个好导师,对于那些后辈,他都认真的指导,将他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了他们,为当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医生,而这些人现如今都是玛曲县医院的中流砥柱。 现如今这里的医疗环境已经和他当年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比不上大城市,但是该有的都有,足以应付那些藏民的日常病症。除此之外,也有更多听了王万青事迹而投奔到这里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在这里组建成了整个县城的生命围墙,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就像当年的王万青一样。 信源:中广网《一个上海大学生在草原行医42年的故事》
1969年,王万青在就诊过程中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产妇生完孩子后疼得死去活来,
濮铭爱历史
2024-12-12 22:14: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