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的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这片能养活一亿人的“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

绮南爱历史 2024-12-12 21:56:11

几百亿斤的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这片能养活一亿人的“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 如果时间倒回70多年前,眼前的北大仓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 那时的它,满是沼泽、芦苇丛,地势低洼,积水成片,蚊虫肆虐。 谁能想到,这片“没人敢种”的地方,后来成了中国的“粮仓”? 1947年起,14万官兵、54万知青、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20万内地支边青年肩扛锄头、脚踩泥泞,开始了“北大荒”的开垦。 他们在严冬中修渠开沟,在夏日里与蚊虫搏斗,将一片片沼泽变成肥沃的良田。 北大仓年粮食产量一度稳定在400亿斤以上,撑起了中国的“饭碗”。 回顾当初的辛苦可不比打仗轻松。有人穿着破棉袄住草棚,有人三天两头和泥水作伴,但为了“粮食安全”,大家咬牙坚持。 可以说,北大仓的粮田,是用无数人的汗水和血泪浇灌出来的。 辉煌的背后,总有隐忧。几十年的耕种,让北大仓的黑土层渐渐不堪重负。 开垦初期,这里的黑土层厚达60-80厘米,然而过度耕种和水土流失,让黑土层逐年减少,如今几乎薄了一半。 黑土地的问题不仅是土壤流失,湿地的消失更是一个重大生态警钟。 昔日广袤的湿地,被变成了稻田,水鸟失去了栖息地,候鸟迁徙路线也发生了变化。 更严重的是,每年洪水泛滥时,湿地缺失导致的生态危机变得不可忽视。 黑土地养活了中国,但我们不能让它“过劳死”。 面对黑土地的“悲鸣”,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于2001年做出了一项深远的战略决策:全面禁止湿地开垦,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黑土地“喘口气”,通过恢复湿地和植被,延长北大仓的“生命线”。 政策一出台,立刻引发了争议。不少农民觉得“心疼”:开荒的时候大家拼了命,如今退耕,是不是对不住那些年辛苦付出的人? 然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让退耕势在必行。为了安抚民心,政府出台了生态补偿政策,给退耕的农户提供补贴,并引导他们发展绿色农业。 退耕还荒20多年后,北大仓的湿地恢复了700万亩,重现了往日的生态美景。 野鸭、白鹤等濒危动物重新栖息在湿地中,水草丰茂,候鸟的鸣叫声又回荡在天际。 数据显示,湿地恢复后,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黑土地的“生命线”得到了延续。 不仅如此,粮食产量也并未因此受到影响。通过农业科技的提升,北大仓的单位产量提高,绿色有机大米成为新的产业亮点。 北大仓的故事,是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相互妥协的范例。退耕还荒,让“饭碗”与“绿水青山”找到了平衡点。 种粮是为了吃饭,保护黑土地也是为了吃饭。这饭碗,要留给子孙后代! 站在北大仓的田埂边,看着天际间盘旋的候鸟,人们终于明白,这片黑土地不仅属于今天的我们,也属于未来的子孙。   参考信源:人类开垦史上的奇迹:让中国端稳“饭碗”的北大荒 中国新闻网 2021年03月18日

0 阅读:2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