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将淘汰机器高价卖给我们,让中国亏损好几亿,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局面。 (信源:人民网——《人民网: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的创新之道》) ——己内酰胺的逆袭之战 90年代末,中国经济高歌猛进,GDP蹭蹭上涨,一片欣欣向荣。 但繁荣的表象下,暗流涌动。 一些关键科技受制于人,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引发麻烦。 尼龙产业,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领域,成了当时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 那时候,尼龙这种在衣服和化工等行业中常用的材料,我们却对它的核心成分——己内酰胺的生产技术毫无办法掌握。 这意味着,我们只能乖乖掏钱从国外进口,主要来自美国。 这种依赖,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更让中国尼龙产业的命脉捏在别人手里。 中国石化为了改变被动状态,投入大量资金从美国引进了己内酰胺生产设备。 大家满心以为,通过“逆向工程”,就能破解这个“黑匣子”。 然而,现实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脸。 咱们买的美制设备,居然是快被淘汰的老款货。 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式”的“割韭菜”。 更狠的还在后面。 中石化正打算大显身手,结果美国那边传来消息,说他们研发出了更环保、更先进的己内酰胺生产技术,而且价格还特别便宜,开始大量销售了。 这一手“釜底抽薪”操作,直接把中石化给弄蒙了。 一大堆己内酰胺产品转眼间成了垃圾,几亿投资算是白费了。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花甲老人站了出来——闵恩泽,后来的“中国催化剂之父”。 他一直在研究石油炼制催化剂,是中国在石化技术自主创新领域的前行者。 他并非己内酰胺领域的专家,但他身上那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让他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闵恩泽的生活挺朴素,除了搞科研,其他事不太感兴趣。 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 他鼓励年轻人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自己也以身作则,成为团队的“主心骨”。 自主研发,谈何容易! 美国对关键技术的细节守得特别严,我们团队只能边学边干。 他们查阅文献、进行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重新开始。 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闵恩泽团队成功研制出“钛硅分子筛”催化剂。 这款新催化剂让己内酰胺生产变得更高效、质量更优,同时省了钱,减少了污染。 这是一次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彻底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 新技术的问世,让中国尼龙产业焕发了新生。 中石化等公司快速采纳新技术,成功自家生产出了己内酰胺。 中国不仅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更一跃成为全球己内酰胺生产的主要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多话语权。 来自四川成都的闵恩泽,自小就对阅读情有独钟。 他起初在重庆读的是土木建筑的大学,后来又转到了化工化学工程系深造。 那会儿,他考试超棒,直接被推荐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了。 在美国,闵恩泽被催化裂化装置深深吸引,立志要为中国建设这样的装置。 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加入了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他在条件简陋的环境里,默默投入了半个世纪的精力,钻研催化剂。 2008年,闵恩泽因杰出贡献获颁国家最高科技荣誉,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他颁奖。 此外,他还获得了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 这些荣誉,是对闵恩泽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奉献的最好肯定。 闵恩泽的经历,生动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历程。 核心技术不能光靠买,得靠自己研发,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主动权。 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闵恩泽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中国尼龙66产业如今的蓬勃发展,正是闵恩泽等老一辈科学家辛勤耕耘的成果。 他们的付出,不仅改变了中国尼龙产业的格局,也为中国科技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服装到汽车,从轨道交通到航空航天,尼龙材料的身影无处不在,这背后,凝聚着无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闵恩泽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内酰胺的突破。 他在催化剂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 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多种先进的催化剂技术,不仅推动了中国炼油技术的进步,也减少了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闵恩泽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创新的追求。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科技人,为了实现我们伟大祖国的复兴梦想,持续努力拼搏。
2001年,美国将淘汰机器高价卖给我们,让中国亏损好几亿,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
乐语回味
2024-12-11 21:19:23
0
阅读: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