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竣工,8月29日装修完成,安放毛主席遗

另子维好故事 2024-12-11 19:19:25

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竣工,8月29日装修完成,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也顺利移入纪念堂,同时移入的还有毛主席的汉白玉坐像,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制作的毛主席蜡像。这标志着,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解决了遗体腐烂变质的问题,曾经参与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徐静同志担任了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局长,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举行,同时对外开放,轰动全国。   多年以来,很多人都关心毛主席遗体的情况,其实现在毛主席遗体保存的非常好,这个特制的水晶棺不仅可以保持遗体的状态,还能抵抗八级地震,其纯度达到了99.9999%,如今已经无法复刻。那么,当年到底如何制造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制造的?   1976年9月8日的夜晚,北京人民大会堂依旧灯火璀璨,华国锋正在这里接见外宾。然而,一通紧急电话打破了这看似平常的场景,他匆匆飞奔中南海。当他踏入毛主席卧室的那一刻,眼前的心电图已呈现出一条冰冷的直线,工作人员沉痛地告知华国锋,毛主席于零点10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华国锋只觉脑子一阵嗡嗡作响,可他深知此刻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不容片刻迟疑,便立刻在中南海联系各位政治局委员,紧急召开会议商讨相关事宜。此次会议聚焦于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一,毛主席的后事究竟该如何妥善安排;其二,对于毛主席的遗体又该采取何种处置方式;其三,是否需要邀请外国元首前来北京吊唁。   会议之上,各位委员各抒己见,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且激烈。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却一时间难以达成统一的定论。在这关键时刻,华国锋展现出了果敢的决断力,他意识到在诸多争议无法迅速化解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先确保毛主席的遗体得到妥善保存。于是,他即刻联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其中拥有在苏联留学经验且荣获副博士学位的徐静医生更是声名远扬。   当天晚上凌晨3点多,夜色深沉,伸手不见五指。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徐静住所的宁静,门外传来“有紧急任务”的呼喊。徐静心中一紧,深知此次任务必定十万火急,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过往经历,例如1971年前往越南时便是半夜突然接到出发指令。   当车缓缓驶入中南海,那熟悉的红墙映入眼帘,徐静刹那间恍然大悟,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或许是某位极为重要的领导人离世了。   刚下车,便看见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神情凝重地站在那里。汪东兴微微点头,声音低沉而沉痛地说道:“徐静同志,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的毛主席今天凌晨去世了。”听闻此言,徐静的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随后,徐静被引领至毛主席的卧室。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她仔细地观察着毛主席的遗体,认真记录下各项关键数据,之后才缓缓离开。临行前,汪东兴语重心长地叮嘱:如今已是20世纪70年代,你们要有信心有志气把毛主席的遗体保存好。   从9日白天直至下午向全世界宣告毛主席逝世的这段时间里,医生们争分夺秒地忙碌着。他们不仅要精心为毛主席定制中山装,还要迅速完成遗体化妆工作,调配特殊的药水以辅助遗体保存。在这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下,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专业精神,成功顶住了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压力。   从1976年9月11日至17日,毛主席的遗体被庄重地运送到人民大会堂。在那几日里,整个国家仿佛被悲痛笼罩,一片死寂。   据徐静回忆,当时他们首先制作了一个临时的玻璃棺,其设计独具匠心,既能够让人们清晰地瞻仰到伟人的遗容,又具备良好的遗体保存功能,同时,降温措施也是保存遗体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   不久之后,华国锋下达了重要指令,要求永远保存毛主席遗体,并修建毛主席纪念堂,且规定所有任务必须在一年时间内全部完成。   在毛主席去世一周年之际,即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仅仅一年的时间,这座宏伟的纪念堂便拔地而起,它凝聚着无数工作人员不分昼夜辛勤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成为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纪念堂坐落于天安门城楼正南的北京中轴线上,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左面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右面是人民大会堂,中间是巍峨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一幢方正宏伟的两层建筑,一层大厅的中央,一座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庄严肃穆,而瞻仰厅正中的水晶棺内,安放着遗体。   老人家身着银灰色中山装,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那饱满的双颊上泛着红润,面容依旧如在世时一样慈祥可亲。作为毛主席的亲属与后人,毛岸青、邵华、李敏、李讷等与中央领导人一同,第一批进入了纪念堂。   感谢华国锋同志在那个特殊时期的英明决策与果断领导,感谢所有参与到毛主席后事处理以及纪念堂建设工作中的工作人员,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才让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能够有机会亲身瞻仰伟人。

0 阅读:2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