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之谋:以“不争”成就“争”之妙局

小万说 2024-12-11 16:28:01

人们常疑惑,为何张良在西汉开国后选择做闲云野鹤般的隐士,难道真是生来性情淡泊吗?实则不然,真实的张良,更似一个目的性极强的 “冷血动物”。 想当初韩国被灭,张良为报仇可谓决绝,“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他不惜变卖家产去寻觅刺客,连亲弟弟去世都不厚葬,这般行径尽显其性格的冷酷,由此可见,他绝非那种视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的人。既然如此,那他为何又在楚汉战争中积极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备受瞩目的汉初三杰之一呢? 也有人觉得,张良开国后与世无争,是因深知伴君如伴虎,只为求自保罢了。可事实上,刘邦对张良颇为放心,“汉高一生,最喜狎侮,又多猜忌。老成如酂侯,英雄如淮阴侯,皆不免于疑忌。他如黥布之勇,郦食其之辩,其始皆不免于狎侮。唯遇留侯,则自始至终,无敢失礼,亦无有疑心”。 那究竟是什么促使张良呈现出这般谦逊的姿态呢?答案藏在朝堂的权力之争中。 彼时朝堂上主要存在几大势力:一是刘邦的同乡好友组成的丰沛集团,像萧何、周勃、曹参等人;二是楚汉战争期间投靠刘邦的六国归依集团,涵盖张良、陈平、灌婴等人;还有地方上的诸侯集团,包括异姓王和同姓王,不过诸侯集团当时在朝堂上话语权较弱。在这之中,从起兵之初就追随刘邦的丰沛集团明显更占优势,对于半路加入的归依集团来说,想与之争宠争功,胜算渺茫。若盲目地去邀功请赏,极有可能引发丰沛集团和归依集团之间的恶性争斗。 而且,丰沛集团已然占尽好处,却仍未显满足之态,倘若任由他们一家独大,势必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张良作为归依集团的核心人物,在刘邦面前展现出极为优秀且谦逊的一面,不仅对职位毫无所求,甚至连封赏都坚决推辞。起初刘邦欲封张良三万户,这可比其他功臣的封赏丰厚得多,可张良却毅然推辞不受。 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刘邦,让他不禁感慨:“看看人家归依集团的觉悟,你们丰沛集团可得好好学学啊!” 就这样,刘邦开始重视起归依集团,有意用其来制约丰沛集团。最终,刘邦封张良为留侯,使其同萧何等人一同受封,并且张良获封万户,而萧何仅得八千户。 张良巧妙地找准了刘邦担忧皇权地位不稳的痛点,以反向的方式去争功。表面上,他一副云淡风轻、宁静淡泊的隐士模样,可实际上却凭借这种 “不争之争”,以弱胜强,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一切。这般手段,实在是精妙绝伦,堪称权力博弈场上的高明之策,也让张良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独具智慧的别样印记。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