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8岁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绝密任务,谁料,上飞机前,被人一把拉到照相机前,她捋捋头发笑着问:还要拍照啊?“这是遗照,”旁边有人说。 1964年的深秋,西北戈壁滩的风裹挟着沙粒,像一把把细小的刀子,割在脸上生疼。一位年轻的女飞行员刚下飞机,就被拉到照相机前。 她下意识地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脸上带着一丝茫然,却又很快地舒展开来,露出一个略带羞涩的笑容:“怎么又要拍照?上次的还没洗出来呢。 ”摄影师没有回应她的玩笑,只是神情严肃地说了句:“这是遗照。”年轻的女飞行员名叫张连芳,28岁,此行是来执行一项绝密任务,一项可能再也回不去的任务。 张连芳,一个出生在东北的普通女孩,却有着一颗渴望飞翔的心。在那个年代,女性飞行员凤毛麟角,而她,偏偏就迷上了这片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天空。 1964年,国家招收第二批女飞行员的消息传来,对于张连芳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放弃了去苏联留学深造的机会。 在很多人看来,她的选择近乎疯狂,毕竟,飞行员这份职业充满了危险和挑战,尤其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但张连芳心意已决,她知道,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她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机会。 进入部队后,张连芳开始了艰苦的训练。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复杂的飞行理论学习、严苛的纪律要求,每一天都是对她身心极限的挑战。 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她知道,自己肩负着祖国的重托,经过不懈的努力,张连芳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飞行员,她终于可以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之上自由翱翔。 1964年,张连芳接到了一项绝密任务——前往西北大漠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对于她来说,西北大漠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对她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但她没有丝毫犹豫,收拾好行囊,毅然踏上了征程。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她和其他飞行员一样,住帐篷,吃干粮,忍受着风沙和寒冷的侵袭。 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注定将被铭刻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举国欢腾!但这仅仅是第一步,为了获取更精确的核爆数据,需要有人驾驶飞机穿越核爆后的蘑菇云进行采样。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男飞行员也望而却步。核爆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和强烈的核辐射,对于人体来说是致命的威胁。 当组织找到张连芳时,她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她知道,这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但她没有退缩,毅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起飞前,她平静地签下了生死状,然后被带到照相机前,拍下了那张被称为“遗照”的照片。 驾驶着经过特殊改装的飞机,张连芳义无反顾地冲向了那朵巨大的蘑菇云。飞机在剧烈的震动中穿梭,强烈的冲击波让她几乎无法控制飞机,耳边是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眼前是刺眼的光芒。 她紧紧握住操纵杆,强忍着身体的剧烈不适,凭借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顽强的毅力,成功穿越了蘑菇云,并完成了采样任务。 这次飞行给张连芳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由于受到强烈的核辐射,她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脱落,身体也出现了各种不适。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身体稍有好转之后,她又主动请缨,参加了第二次原子弹试爆的科研任务,再次驾驶飞机,追逐着原子弹爆炸的边缘,用生命记录下了宝贵的科研数据。 直到1990年,张连芳退休后,她的名字才让大家知道,退休后,张连芳依然在为祖国做着贡献,她默默的培养了一波又一波的飞行员。 张连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女飞行员的传奇,更是新中国无数奋斗者和奉献者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济南日报2024-02-21,关于《穿越蘑菇云的女飞行员张连芳》的报道
1964年,28岁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绝密任务,谁料,上飞机前,被人一把拉到
漫悠芸端的事儿
2024-12-10 21:59:01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