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 不优秀的小孩也值得被爱 电影如父如子口碑
东亚家庭图鉴,这几个字几乎是对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如父如子》的深刻总结,由抱错孩子引发的两个不同家庭的碰撞,亲情与血缘的选择下看清东亚家庭特有的隐痛。
只有优秀的孩子才配得到爱,相处六年的感情抵不过庆多的平庸,或许和自己拥有同样血缘的琉晴才能继承自己的优秀,良多这样想。
我们总说父母的爱无私而伟大,其实小孩子的爱才更加纯粹而真实。影片中看似是父母在做选择,其实两个小孩子早在一开始就做好了选择,他们选择了亲情和陪伴,无视血缘只选择自己爱着的父亲母亲。
庆多折好的纸玫瑰花,相机里给爸爸拍的照片,都是孩子爱的证明,或许庆多不够优秀,可依然是个值得爱的小孩不是吗,可爸爸妈妈还是抛弃了平庸的他。
东亚家庭的教育方式总是如此,子女是父母的资产和物品。快乐的孩子是无用的废物,卷不死的永动机看上去分外耀眼。我们痴迷于“玉不琢不成器”的叙事。所谓“成器”,就是达到东亚语境下“成才”的严格标准;所谓“雕琢”,就是在这套严格标准之下,对一个天然人的强制塑形。这种塑型最常见的做法,便是打压。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个像你似的”“出去不要说是我的孩子,太丢人了”,孩子想和父母亲近,却总在成长的过程中一遍遍被推开。
好在故事的最后总能得见一丝光明,东亚家庭的传统并非不可打破,起码在故事的尾声,主角良多已经懂得了该怎样做一个父亲了。
“庆多,对不起”
“这六年爸爸一直都是你的爸爸。虽然我表现很差,但还是你的爸爸。”
“你送我的玫瑰花,我搞丢了,对不起。”
“已经结束了,任务已经结束了”
殊途同归的小路见证着一段亲缘关系的缝合,东亚家庭的亲子关系总是这样,在碰撞中融合的更紧密,无法坦然说出爱的别扭民族,陪伴反而是一种更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