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说自己拍《如父如子》的缘起,是因为有一阵子自己在外工作长时间没有回家,结

向彤娱乐 2024-12-07 12:05:33

是枝裕和说自己拍《如父如子》的缘起,是因为有一阵子自己在外工作长时间没有回家,结果年幼的女儿见到他以为是客人,对他说“再来啊”。

于是就有了《如父如子》这样一部探讨“生”与“养”,探讨亲情的构成的电影,而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是枝裕和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养育过程中父职失责的深刻反思。

这个世界上会向孩子道歉的父亲,比不在绩优主义压力下成长的孩子更加稀缺,在东亚社会恐怕尤其。 如父如子 解构东亚好爹标准

“父亲也是无可替代的工作。”

《如父如子》里这句话简简单单却清晰有力,反驳着无数人关于“工作太忙,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没时间陪孩子”的借口。

这不是一部关于孩子成长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父亲成长的电影,福山雅治所饰演的良多,是整个叙事的焦点。

“如父如子”这一片名,实在太妙了。它准确指涉了片中野野宫和斋木两家抱错孩子,导致亲子关系突然丧失了血缘关系,变成了“如”的状态。

同时这个片名所代表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含义,又完美映衬了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在成长中不可避免产生了亲情和父子相似度的状况。

并且又代表着良多过去对父亲角色的错误理解,也来自于自己父亲的父职失责。

在日常生活中,母亲这一身份往往会成为女性的第一职责,大于工作、父母,甚至远大于自己。

而父亲的身份往往会给工作、父母让位,并且他们总能给自己一个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整个家的理由。

对于母亲而言,孩子>父母>丈夫>工作>妻子>自己的状况并不罕见,可对于父亲而言,孩子与妻子的重要程度能超过工作的,绝对算是有口皆碑的好男人了。

当然这只是在日常生活里的排序,父亲这一身份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往往也是会迸发出超越一切的力量的,不过平凡人的生活中,99%都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罢了。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良多其实一直都是有在努力的,只是他学习了错位的经验,模仿了错误的榜样,于是产生了误解。

他把父亲几乎简化成了物质上的给予和教育上的要求。

他认为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并且督促孩子变得比同龄人更优秀,就是在履行一个父亲的职责了。

不论是妻子的感受,还是孩子的感受,都被他下意识忽略了许多许多。

而这种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如果没有这场换子意外,没有庆多和琉晴这两个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性格差异极大的孩子带给良多的冲击,没有与看似事业失败却能在做一个好父亲这件事上做良多老师的雄大间的比较,良多可能此生都不会反思,直到庆多也和自己一样,成长过程里与父亲渐行渐远。

影片结尾父子二人从两条岔路走向一起的经典场景,已经有太多人在夸了,我就不过多赘述。我比较想夸一夸另一个让我感触极深的设计。

良多决定交换庆多后,又一次陪着庆多玩耍,他帮庆多拍下一张照片,庆多主动要过相机给爸爸也拍了一张,良多第一反应是想把相机送给庆多,但庆多很干脆的拒绝了,良多有些诧异。

直到后来想念庆多的良多拿出相机查看照片,他才发现庆多过去竟然不知不觉给父亲拍了许多照片,每一张都有着来自孩子的爱意,直到这时良多才彻底防线瓦解崩溃大哭。

爱不是送相机,而是拍照片。

良多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是枝裕和之所以是大师,就是因为他知道如何用影像书写文学,他知道怎么让表现形式和内在表达完美呼应。

影片结尾,两家人走进了同一间小屋。

北大首映礼上,主持人鲁豫问在场几千名学生,是选择留下还是交换?

全场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不交换觉得陪伴更重要,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换回亲生孩子。

我没看到有多少人没举手,但我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太难二选一了,我更加希望两家人能在继续相处中找到更好的答案,能融合而非分开。

现实也往往不会是简单的二选一。

是枝裕和很擅长提这种能有无数个答案,并且可能哪个都不完美的复杂问题。

而他提这种问题,往往不是为了找到一个答案,是想在观影过程中让观众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0 阅读:0
向彤娱乐

向彤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